本以为自己会是首席顾问,没想到竟然沦为苦力一枚。所以,学种菜被迫提上了议程。
2022年5月1日晚,小米把我拉进了一个种菜群,说有不懂的就在群里问。
我在群里看到的第一句话是:在米国不当地主太可惜了。这句话让我呆愣了半晌。
第二天上午,看到群友们的菜园状态,居然已经绿意葱茏了。这让我吃惊不小。于是,我不得不——
手忙脚乱 仓促上阵
找出我们家唯一的农具——一把铁锹,快速地把园土深翻了一部分。
2020年疫情初始,女儿小米囤了些菜种子,计划自己种点儿菜。这些种子原封不动地躺在一个大纸袋里,我从中找出3种豆角。
凭想象整理出两条垄的形状,但不知道怎么下种,就在群里问:豆角每墩放几粒?
答案还没到,有群友先评点上了:一看就是内行,知道豆角是论墩的,我是研究了几个油管视频后才知道这个。
这让我暗自惊诧:天哪,难道我不是最白的那一个?!
2022年5月2日,一边在线请教,一边实地操作,从阳光灿烂到灯火通明,终于完成了平生的第一次——播下了3种共18墩豆角。
把照片发到群里,有群友鼓励说不错不错,有模有样……
5月3日,我又找出黄瓜、苦瓜和秋葵种子。整好了垄,发现新的问题来了:瓜籽一头尖一头圆,下种的时候哪头朝上?万万没有想到,答案既不是尖头也不是圆头,而是平放!
5月6日,小米带回了茴香、酸模和九层塔苗,小米爹带回了茄子、黄瓜和西红柿苗,我把她们全都栽上了。
5月7日,我又撒下了芹菜、上海青和长叶莴苣的种子。
短短六天的时间,我的小菜园雏形初现了。
看到群友们五花八门的菜蔬,看着大纸袋里五颜六色的种子,怎么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小心思。于是,我不得不——
见缝插针 开疆拓土
我们家的小院儿不大,草坪是无可争议的NO.1,第二位是植物园,排第三的是百花园,最微不足道的就是我的小菜园了,成片的面积只有20平米。
不是够不够我用的问题,而是很难容得下更多的品种。只种一两样不过瘾,每样只种一两棵也不像那么回事,怎么办?开动脑筋呗。
在小院儿的各处不停地兜圈子,打量来打量去,总想在什么地方插上一脚,哪怕只有巴掌大,哪怕只种一棵菜。当然我也知道,小院儿虽小,布局上不能没有章法。
俗话说,只要脑子活,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一棵黄瓜恰到好处地隐身在百合园的边缘,两棵佛手瓜借道了三株绣球的上部空间,两棵丝瓜与一小片红花石蒜作伴,三棵南瓜委屈地挤在篱笆的旁边,一畦香菜直接卧底于奇异果树下,一组樱桃西红柿干脆栖身于小小的花盆里……
看到我的杰作不断地上演,小米紧张得大气不敢喘,眼神游移地瞅来瞅去,一次次地欲言又止……其实没必要过分担心,我也有自己的底线。常言道,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彼此成就嘛。
经过一番紧张地突击,十几种瓜果蔬菜各司其职,不辱使命,发芽的发芽,长叶的长叶,精气神足得很呢。
接下来的任务是田间管理。于是,我不得不——
置顶菜群 照猫画虎
种菜群是我的必修课堂,不只是每字必读,还做了2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文档,比如《种豆角》《种黄瓜》《制作肥料》等等。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我能做的就是照猫画虎。
群友说,豆角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拔掉一棵保留两棵,最好10-20公分一棵,两棵爬一个杆子……我拿筷子量了高度,可以拔掉一棵了;再拿尺子量了间距,完全达不到。唉唉,又不能推倒重来。
群友说,黄瓜要及时清理下面发黄的叶子,要剪分枝……我赶紧去看了,叶子没发黄,但是有茁壮的分枝。分枝剪掉了,心里又有些不安,会不会伤了黄瓜的筋骨?
群友说,西红柿记得打分杈打底叶,可以摘掉3到4个靠地面的大叶。不要矮的分杈,到约4尺高时可以留4到5个分杈,留有花的,没花的打掉。打掉的叶子和分杈不能超过整个植株的1/3,打击太大会受不了。
这些可以看懂,关键的是后面还有一句:无限型的打杈,有限型的别打。这下我完全懵圈了!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西红柿吗,怎么还弄得这么复杂?啥是有限型啥是无限型?
我提出问题后,人家讲了半天,有图示有文字。我自然是消化不了,也无从判断,只能有样学样地打底叶打分杈。虽然我的西红柿到最后也不到3尺高,管理上的待遇绝不敷衍。
技术方面的学习需要慢慢地积累提升,我越来越迷恋的是种菜带来的——
创造之美 自然之妙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土地打交道,虽然平台极度迷你,那种认真投入,那种辛勤付出,那种魂牵梦萦,一样也不逊色。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每天每天都要去巡视几回。小菜园里的每一棵瓜菜都如数家珍,种菜时光的每一个日子都充实有趣。
一簇一簇的小芽芽,顶着薄薄的小帽子,探头探脑地出现在菜畦里,传递给我无与伦比的美妙与惊喜。这些小精灵们一天一个模样,几天十几天就出落得聘聘婷婷。
黄瓜的叶蔓疯长,花儿开得满目金黄,却始终看不到一只黄瓜妞儿。我弯着腰,睁大眼,扒拉来扒拉去,总盼着会有一个奇迹。
人家的佛手瓜都端上餐桌了,我的佛手瓜还宁静如初。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看到了灯笼似的小花朵儿,巨大的快乐让我感到了清晰的颤栗。
蹲着拔草,没有草就到处找,找到一棵就很有成就感。我这种看见野草就上头的强迫症,也间接地惠及了小米的百花园。
站着捉虫,不管蚜虫青虫还是毛虫甲虫,必将除之而后快。开始的时候,看到虫子就害怕就束手无策。为了心爱的小菜园,胆子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稳准狠。我不用任何药物, 所有的害虫全部徒手解决,只有蚂蚁至今无能为力。
夏天蚊虫多,我又是敏感体质。每次去小菜园都包裹得严严实实,还要穿上两双厚袜子,一天不知道要出多少身汗,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不过,我有幸见证着小菜园的诞生与完善,分享着蓬勃的活力与蜕变。与生机盎然的小菜园相伴,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久远的从前。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劳作,终于迎来了难以置信的极奢生活——
Farm to Table
从6月10日开园伊始,Farm to Table 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半年多。当然,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甚至一点点儿。有时是一盆蔬菜沙拉,有时是一顿茴香饺子,有时是一把豆角几只甜椒,有时是顶着花的黄瓜和脆生生的秋葵……
这样的时刻,蔬菜不只是蔬菜,她们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愫,整个餐桌洋溢着春天般的明媚。大家还没夸我的时候,我已在感慨万千。等到大家夸我的时候,我早就合不拢嘴儿了。吃的不是饭,而是舒畅的心情。
当然,Farm to Table也确有不同之处。无农药,无化肥,生长周期长,那种从泥土里浸淫出来的芬芳真实而饱满,令人口齿留香。
特别是小菜园出品的佛手瓜,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佛手瓜。很多年前,佛手瓜因高产曾风靡一时,但寡淡粗糙,难以下咽。群友送的佛手瓜品种完美到惊艳,颜色淡绿,口感脆甜,简单素炒,全家人都喜欢。
因了佛手瓜而吃上了清爽可口的龙须菜,因了南瓜而吃上了韵味独特的南瓜花汤,因了辣椒而吃上了史无前例的辣椒叶饺子……这些小菜园的衍生品,都是超市里买不到的口福。
因为种菜,还收获了意外的小确幸。30多年前,我这个北方人订阅了一份上海的《新民晚报》,在“夜光杯”副刊里时常看到两种蔬菜——“鸡毛菜”和“马兰头”,这烟火与浪漫交糅的名字让我很是好奇。没想到第一年种菜,她们就双双落户我的小菜园。原来,鸡毛菜就是上海青(小油菜)的苗苗,马兰头就是马兰的幼叶儿。
我的小菜园从茂密的草坪直接演变而来,既没施底肥,也没有追肥。我只给了她们种子和希望,她们却给了我如此丰厚的回馈,让我深觉歉疚,感恩不尽。
2022年,我只是接触了些种菜的皮毛。新的一年,我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土法育苗。虽不算成功,也没有完败。
想起了在种菜群看到的第一句话:在米国不当地主太可惜了。
我显然不是地主,那就做个快乐的长工吧,专注田园,孜孜以求,创造美好,享受生活!
本期图片摄影:米老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