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想不明白,为什么和那些不着调的亲戚待在一起就觉得难受,大部分时候都选择沉默寡言;
教人做事,其实是自以为是
荀子云: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凡是好争斗的人,往往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他们热衷于教导别人,不厌其烦地与他人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否定他人的看法,甚至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主张。
这是自以为是的最大表现。
明朝著名的清廉之官海瑞,对官场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生都在为维护正义和道德而奋斗。
唯一不足的是,他在行事过程中过于固执己见,对自己那一套道德标准和政治理念义不容辞地坚守,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他在任地方官时,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十分严格,一旦发现官员有不符合他标准的行为,就立马严厉批评,甚至公开弹劾,丝毫不听他人的解释,也不考虑是否有特殊情况。
他这种过于强硬和自以为是的做法,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反感和抵触,使得他在官场中树敌不少。
尼采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而真理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都是独特的,所认为的真理也千差万别,我们所秉持的道理往往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和经历出发,却未曾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所处的情境和心境。
世间的悲喜不尽相同,简单的道理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真正的聪明人,允许自己做自己,更允许别人做别人。
尝试倾听,而非急于改变
莫里斯说: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倾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等他人说完就急忙打断。
但换个角度想,他人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倾听的陪伴者,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人一同经历,而非一个居高自傲的上位者不着边际的说教。
甘地在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倾听民众的声音。
他常常深入到乡村和底层人民中,像普通朋友一般与他们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困境、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甘地从来没有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对贫苦百姓的生活妄加评判,而是通过倾听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用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带领他们为自由而奋斗。
他与民众一同经历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用行动和陪伴给予他们勇气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急于去改变他人时,不妨先停下来倾听,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等待被理解的花园。
就像《简爱》中说的那样:
“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谈论你自己,而在于倾听别人谈论自己。”
放下高谈阔论的欲望,坐下来安静的听他人表达,在他人的喜怒哀乐中,走进他人的内心,拉进两颗心的距离。
认真倾听别人说的话,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智慧。
倾听不仅可以增进沟通,减少误解,也能让我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所以,善言,虽能赢得听众;但善听,才能赢得朋友。
层次越高的人,越习惯“靠边站”
她穿梭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照顾那些被社会遗忘的贫苦之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医疗和关爱,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她从不追求功名利禄,当记者找到她想要给她写篇报道的时候,被她笑着拒绝。特蕾莎修女就是这样,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爱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不计较生前身后名,不对他人的生活指点评判的风格,让自己的行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最终,许多人因为她而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和她一起为改善他人的生活而努力。
老子有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
高层次的人有着类似水的品质。他们不争强好胜,不居功自傲。
如此,不以苍白的语言指点批判他人的生活,而是用无言的行动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像水,润物无声。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站在站在聚光灯下,将自己的功绩公之于众,当作自己好为人师的作证。
而是给他人留出展示的空间,鼓励支持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尼采曾说:
“你要搞清楚自己的人生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
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有不同于任何人的道路与归宿。
为何要困于他人的说教,而不按自己的意愿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又为何要用立场征服立场,置喙他人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独自穿过悲喜,依然勇敢积极,活出自己的独立和充实。
毕竟,我们要想清楚,究竟是生活定义了我们,还是我们定义了生活,这背后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