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从懂事开始,别人就告诉我,父亲是领导,但在我的眼中,他始终以一个劳动者和共产党的干部面貌出现。”谈起自己的父亲,大儿子谷豫闽一往情深。
谷豫闽说,父亲在东山这14年,总是与群众待在一起,家里很难见到他的身影。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的现场,总少不了他瘦削的身影。来到东山后,他特意找人打造了一套农具,有锄头、有镰刀。每次下乡,他都带着那套农具,下到田里与农民一起干活,对农民嘘寒问暖,了解基层情况。他还对身边的秘书、勤务员说道:“你们跟我下乡,可不能只站在边上看着,得跟大家一起劳动。”在他看来,只有一边干活,一边和群众聊天、谈工作,才能听到群众真正的心声,才是真正深入群众。
“谷文昌是穷苦农民出身,穷孩子,这个本质没有变,他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保持下来,听党的话,一直和群众在一起,永远是和群众心连心。他走到哪里,就和群众打成一片,把群众当成自己的贴心人去看待。”在妻子史英萍看来,谷文昌跟老百姓走得特别近,“他一个月在家不会超过十天,除了开县委会和去上面开会,其他情况一般都在乡下”。
谷文昌每次下乡,都是和群众吃住在一起,不占群众一丁点便宜。“吃饭吃一起,吃地瓜丝稀饭,配三江鱼,群众吃什么,他吃什么,一点特殊都没有。一天四毛钱、四毛五,一斤粮票,一分不少交给群众。”
谷文昌每次下乡,都要自己背个被子,住在大队长家或者农会主席家。“他下乡跟人家睡一张床,两个被盖到一起,就这个样子,真真实实和老百姓睡在一个被窝里。”史英萍有些担心卫生问题,就关切问:“群众家现在有没有虱子?”
“就是有虱子也不害怕,我在家也是老百姓,也是很苦,我和人家拽(河南话,意思为高傲)这个干嘛呢?”谷文昌很不当回事,他这样回复妻子。
史英萍下乡回来,谷文昌问完工作情况后,又问:“有没有住在乡下?”
得到肯定答复后,谷文昌又问:“那你在乡下和谁住在一起?她家情况怎么样,和人家一起参加劳动没?……”
了解到妻子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谷文昌很欣慰,连说:“嗯,那就好啦,就是要这样。”谷文昌总是反复跟妻子强调:“一定不要脱离群众,你脱离群众了就永远抓不到成绩,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成绩。”“就这样,每次下乡,我都听他的话,按照他要求的做,老谷也很满意。”史英萍说。
1970年,56岁的谷文昌被任命为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他拖着“文革”期间被折磨落下病根的左腿,跟民工一道睡通铺,吃一样的饭菜,参加了工地上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平常过年过节也不回来,我的小女儿就爬过大山沟去给他送饺子。女儿回来后我问:‘有看到爸爸没?’女儿答:‘没有啊,就喊一声‘爸爸我给你放这边了’,就回来了。’”史英萍回忆,女儿那时说着说着就哭了,“为什么,他爸爸在那抬着大石头,抬得满头大汗,也不顾孩子,头也不回抬腿就走了,快60的人了,还和年轻人一样卖命在干,孩子看到心疼啊。”
史英萍说,无论在哪里,谷文昌都一心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954年,谷文昌刚刚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时,东山依然如民谣里形容的那样“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面对贫困多灾的群众,谷文昌决心制服风沙,挖掉东山穷根。1958年,谷文昌开始带领东山群众植树治沙,但由于地质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植树计划一次又一次的失败。“1958年,整个千军万马都在栽树苗啊。天一下雨,坑都刨好,一个个都刨好,雨一来,全部出动,都出去栽树。栽了一片又一片,可大风一刮来,什么都没有了。群众开始气馁,甚至连老农都说:这沙土地要是能种活树,鸡蛋都会长毛,树要能栽活,我就把头栽在地上。”
“没有人知道,这坚定信念的背后,有过怎样的忧愁与担心。”史英萍说,“听到大家这样议论,谷文昌回到家也很伤心,回来就叹气:唉,这样如果搞不好咯,我们就太对不起群众、对不起党咯,党把我从那么远调过来,把我送到东山,东山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东山搞好,我们世世代代就都可以住在东山。”
“记得一次他指着天说:看,天气多好。我说:快下雨了。什么?哇,快下雨了?我看他很高兴地说:一下雨就可以栽树了!”史英萍记得,当时谷文昌还这样对孩子们说:“你们将来都是东山人,风沙治下了,就是好岛嘛。”
史英萍说那些年,谷文昌没有叫过苦、没有流过泪,以东山为家的谷文昌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总说不相信会干不成。”“凭着这种必胜信念和科学调整战略战术,谷文昌带领群众在植树治沙过程中虽然百战百败,但百战不殆,最后终于种活了一株株树苗,并成长为参天大树。”史英萍很感慨,几年下来,谷文昌所描述的蓝图美景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千年肆虐的风沙终于被抵御在海岛之外。
1969年,史英萍跟着谷文昌一起下放到宁化县。“当时,宁化老百姓的生活极度困难,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就连个别干部都被贫穷吓怕了,准备逃荒。”看到这样的场景,谷文昌说:“老史你看看,群众没有吃的,要逃跑了,太苦了,我们也是农民,我们也是老百姓,要好好地把这里搞好。”谷文昌积极改革当地农业生产上存在的弊病,为克服土壤板结,他提倡施农家肥,并带头捡猪粪牛粪。史英萍说,在这里,谷文昌自己卖力地干,还几次要求她一样卖力干。既然谷文昌这样说了,那史英萍也就参加了,一开始就是去拾粪便:“夫妻两个就在山沟转呀转呀,专门捡大便牛粪,烧草积肥……”经过谷文昌的不懈努力,这一年宁化禾口公社红旗大队的粮食亩产一跃上千斤。“一个仓库粮食放不下,改了两三个仓库,群众好高兴,每个人都有粮食吃,所以群众说谷文昌完全是‘谷满仓’。”谈及这事,史英萍特别开心。
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
编辑|刘红艳 刘 洋
编审|宜纪宣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