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书(第81期)| 理工学科部青年读书班 李元淳:《乡土中国》读书分享

文摘   2024-11-30 22:38   江西  



每周荐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为加强读书引领、涵育阅读风尚、推动全民阅读,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院优良学风建设,致力于在全院青年学生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做到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学生工作处在“南大科院微学工”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了《每周荐书》栏目,推荐经典书籍,分享读书感悟,展示读书成果,用青年的力量为全民阅读持续发声,打造常态化、实效化学习阵地。

下面跟着小服看看,本期青年读书班分享人给我们带来的读书分享吧!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分享人:李元淳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它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认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大门,让我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大地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洞察。

初读《乡土中国》,我便被书中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所吸引。费孝通先生以“土气”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细致入微的剖析,展现了乡土社会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笔下的“土”,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源泉。正是这份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孕育了乡土社会特有的稳定性和内敛性。

书中所描绘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与现代都市陌生人组成的社群截然不同。在乡村,人们世代定居,邻里间知根知底,“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日常往来遵循着人情与礼俗。这熟悉的环境里,口头约定比契约文书更可靠,一个眼神、一句话背后承载着长久积累的信任。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婚丧嫁娶时全村人的齐心协力,不是冰冷规则的要求,而是情感纽带的自然维系,这样紧密且温情脉脉的社群关系,有着强大凝聚力,是乡土稳固的根基。

“差序格局”概念更是犀利解读了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西方“团体格局”像一捆捆界限分明的柴不同,乡土中的社会关系如同水面投石泛起的涟漪,以自我为中心,亲疏远近依血缘、地缘层层推展。家人、亲属处于核心圈,邻里乡亲稍向外延,关系在互动中动态变化。比如村里某家遇困难,血缘近的倾囊相助,地缘上相邻的也会送粮送物、帮衬农活,这种格局下,私人道德就依关系亲疏调适,灵活又务实,凸显乡土人情本位特质。

除了“差序格局”外,费孝通先生还深入探讨了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法礼规范以及血缘地缘等方面的问题。他指出,在乡土社会中,道德观念往往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紧密相关,而法礼规范则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习俗和惯例。这种道德体系和法礼规范的形成,不仅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读完《乡土中国》,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土社会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了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尽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土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份深植于心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记忆。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涌向了繁华的城市。然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始终萦绕在心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们总会想起那些熟悉的乡土景象和亲人的笑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暖流。

《乡土中国》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佳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乡土根源和文化身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那份宝贵的乡土情怀。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源,都要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和敬畏,继续前行。

读罢《乡土中国》,感慨万千。它勾勒的乡土是华夏文明的厚土,滋养民族精神,虽时代变迁,诸多特征式微,但底蕴仍在乡村脉络里流淌。当下城镇化高歌猛进,不能忘乡土本真,应珍视传统智慧,汲取乡土社会对家庭伦理、社群凝聚、文化传承有益养分,助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让古老乡土在现代转型中焕发生机,续写独特而鲜活的故事,找寻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和谐发展之路。




END




音频来源| 李元淳
文字来源| 李元淳
图文编辑| 熊雅轩
| 温莹 张燕 熊雅轩
|  
| 


Ndky微学工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本着打造“学生温馨之家”,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标,提供学工资讯、学工专题、学工服务等功能,以全新的风格和青春的面貌将我院相关学工信息及时传递给科院学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