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图书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资源建设部署安排,10月23日至24日,青海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循化县图书馆一行9人前往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联合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撒拉族田野调查工作。
1
骆驼泉的传说——撒拉人的生命之泉
调查组在撒拉族的发祥地骆驼泉遗址,了解到撒拉族先民自中亚迁入中国境内后800多年迁徙与繁衍的历史,定居青海循化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与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生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建设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撒拉族历史文化专家韩锦华介绍撒拉族历史变迁
2
世界仅存三本手抄本之一《古兰经》——撒拉族800年发展历史的沧桑见证
调查组在“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观览了收藏于该馆的手抄本《古兰经》,该文献约成书于公元8至13世纪间,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兰经》手抄本,被学者视为撒拉族800年发展历史的沧桑见证,该文献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参观手抄本古兰经珍藏馆
3
青绣——撒拉族女儿绣出的千姿万彩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多样、针法复杂、风格古朴、用途广泛,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青海民间原生态传承。省级非遗传承人、撒拉族刺绣艺人韩乙米那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为各族绣娘用传统手艺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项目组一行参观了青绣成品展厅和刺绣工坊,对独具撒拉族民族特色的青绣传统技艺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对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进行全方位系统调查。
调查组参观撒拉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乙米那刺绣工坊
参观刺绣作品
4
民俗文化园——撒拉尔传统文化的聚集地
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马家村的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是撒拉族民族文化建筑较集中的园区。园内既有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又有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全方位展示了撒拉族民族文化的全貌,为调查组调研撒拉族民族定居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实地参考。
参观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
5
枝枝藤条——建造美丽坚固之家园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是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进明,向调查组成员介绍了撒拉族古民居篱笆楼的营造技艺、传承历史和保存情况。他长期学习、深造、研究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具有突出代表性和权威性。
参观撒拉族篱笆楼
6
雕梁古典风——智慧工匠大手笔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自元末明初迁居于青海后,数百年来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清真寺是撒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孟达清真寺和塔沙坡清真寺,都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具有中国古典风格,建筑设计布局均匀,建筑形体多变,砖木工艺精湛,彩绘艺术独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心血,也是撒拉族清真寺建筑的代表之一。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
7
传统非遗服饰馆——撒拉生活多华美
为进一步了解撒拉族传统服饰和民居,调查组访问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撒拉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新的“撒拉族服饰传习所”。传习所里挂满了撒拉族古老的着装,有毡衣、褐衣、皮袄、麻衣、六角帽、草编帽,还摆放着毡靴、洛踢鞋、麻鞋、绣花鞋、小脚鞋等。从这些实物中,感受到了撒拉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服饰的变化与生活环境变迁中的勤劳智慧,也学习到撒拉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参观撒拉族服饰传习所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撒拉族自治县,也是“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调查的重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等地。此次青海、甘肃两省图书馆联合开展对撒拉族历史发展、人口变化、自然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事项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性田野调查,为下一步撒拉族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两省学习了解撒拉族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实践体验。通过此次调查,进一步加深了两省图书馆交流合作,探索了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来源:青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