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自远方来 | 香港中文大学“江”心比心诗歌义教团队来南京大学交流会纪要

文摘   2024-07-07 19:00   英国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六月九日,长乡诗团队在南京大学文学院热切欢迎刚结束江西支教活动并来校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学义教团


文学院会议室中,在刘驰老师的指导和介绍下,同学们倍感轻松亲切,畅所欲言,相互自我介绍,并进行关于支教的深入交流。

交流会概况:

时间:2024年6月9日上午

地点:南京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刘驰

香港中文大学“江”心比心义教团队来访成员:

陈政中,黄瑞麟,江熠宸,袁泉,云睿琦

“江”心比心义教团成员:

黄瑞麟,侯文悦,江熠宸,李可榆,李兆钧,袁泉,云睿琦,张宸,周佳钰

主持人:马扬

参会成员:武叙辰,王昊宇,姚星宇,唐知圣,杨文佳,余文馨,王迪

关于支教和支教联动:

支教活动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苇如诗社和香港中文大学专门负责内地地区的支教的三心社联动,于5月27号到6月7号派出“江”心比心义教团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瑞洪中学,开展主体为诗歌的义教课程,课程也涉及哲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博雅教育的课程。义教团希望能将香港地区优秀诗歌介绍到内地,促进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的流通,以及让更广阔的社会人士关注到农村教育的问题。

(交流会后的合影)

课程设计:


“江”心比心义教团课程安排遵循从审美到创作的过程。


课程开始团队给同学们提供广阔视域,包括:现当代诗歌最新的发展,内陆港台三地不同诗歌风格等。课程后期义教团鼓励同学们去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歌。最后义教团举办诗歌朗诵会,同学们都能站到台上来朗诵自己的诗歌,接纳自我,悦纳自我,表达自我。

(“江”心比心诗歌朗诵会,图片来源:义教团课程期间拍摄)


除了主要的诗歌以及博雅教育的课程体系,团队还会协助老师授课,尤其是缺乏资源的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课程。

(图片来源:“江”心比心义教团课程期间拍摄)


在课程之外:

义教团活动期间也在筹备拍摄“世界诗歌·公益行动”纪录短片,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扩大活动影响力。


瑞洪中学校长是一位从广州放弃高薪接受返聘回到家乡担任校长的教育人,因此也在改革教育上颇有志向。团队曾与这位校长访谈,希望将和校长的对话中反映的农村教育改革的现状,呈现在学校的平台上,云睿琦同学作为诗社派出的活动负责人深有感触,因而在寻求自己母校的教育资源带给这所学校,探索一条新的乡村教育试点道路。


支教活动之后,团队中来自中国香港的张宸(Hugo Cheung)进一步尝试将香港的英语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引入瑞洪中学。

支教活动的未来:

通过讨论,大家期待未来的支教活动可以聚焦诗歌主体,通过在某个学校帮助他们设计一套体系化的课程,如果能够有较为良好改革和试点的成果,能够形成标准化的体系或者流程,可以为长乡诗所有的学校和支教团队借鉴和运用,由此搭建更加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问题与经验:

1

关于团队布局

经过讨论双方一致赞同一个团队需要多位统筹负责的同学。

2

香港中文大学支教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每位同学必修的通识课程,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学校对中文学习重视,志愿者和中文系老师的支持援助和粤语使用对于诗歌音韵理解都有优势。如果之后义教活动向国际化推进,香港作为一个中国和海外沟通的桥梁有一定地区优势

3

授课内容

“江”心比心义教团:

探索私人化情感时,同学们即使知道这些诗人的经历,也很难去感受这样的情感,因此之后的活动中义教团成员选择给同学们一个有话可说的主题:月亮、青春等,从一个主题去生发自己的情感,先体验自己能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情感,再去和同学们讲述诗歌中的内容情感,这样交互的过程会有利于同学们的诗歌学习。这与长乡诗在重庆秀山县支教的经验不谋而合。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不同主题下孩子们的诗,图片来源:“江”心比心义教团)


重庆秀山县支教的成员王昊宇:

在重庆的诗歌支教队伍分散在两个社区,采用假期托管形式,全天都和小朋友们共同相处。这些小朋友年纪较小,年龄跨度较大,需要找到有趣的方法,让他们发掘对诗歌的兴趣与热爱。


我们在了解到基本情况以后每晚都会回到住宿地进行课程的调整和修改,最终呈现先广泛涉猎,再学习创作的课程板块。这一模式与港中文义教团的“鉴赏—创作”思路一致。具体支教过程中,我们探索出比较成功的环节有拼贴诗、识认甲骨文、诗歌与音乐结合等等,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4

联动的设想

刘老师提到每个在同一地方支教的团队因为经验并不能很好共享,可能“重蹈覆辙”,甚至导致大量重复的工作。长乡诗的初衷就是经验交流,形成一个系列,真正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参与到长乡诗的团队可以各自做各自的活动,形成一个开放的,而不是以某个学校为主导,也不是以某一个团队为主的大团队,大家平等自由,共同举办诗歌支教。不同的支教团队做出自己的教材的样板,探索出一套模式,未来可以形成不同地区的支教的攻略。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儿童写了很多诗。团队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汇集,甚至可以做全国性儿童诗歌的征稿,刘老师可以帮助大家联系出版社、联系资金争取出版。

擦出闪耀火光的讨论时间:


姚星宇发起话题:我选择了一些诗句比较易懂的诗人,比如泰戈尔和冰心,他们的诗集,例如《飞鸟集》这种很短,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手,并且易于模仿的。但是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之中,却会导致同学们诗歌的创作比较模式化,想向“江”心比心义教团的各位了解一下,你们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热烈交流讨论)


义教团的回复义教团暂时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因为面对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他们没有被目前中考和高考的思维模式固定。关于诗歌,我们选取的一些文本有较强的载体性和生活性。像新古典主义,它将我们的书本中的历史的文化符号,诗歌的语义符号转化为能够和实际生活连接的内容,使同学们知道,这些符号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历史,他们也能够走进我们的现代生活。同时,我们介绍一些香港诗人,例如西西,他的诗歌在地性强,所写的素材更多是香港烟火气,他融合中国古代的、西方的以及粤语的元素,通过更加多维元素的碰撞和交融,给予同学们更多诗歌的素材和灵感,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空间和维度。

王昊宇同学提问:初一的孩子们,他们的成长经历能不能够支撑起他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像“新古典主义”等较为抽象概括的名词,可能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全新的,在具体的课堂语境中是否较难进入?

(合影,图片来源:“江”心比心义教团)


义教团的反馈这次课程会讲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所教的学校虽然是一个农村学校,但是有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敏捷。另外新古典主义虽然是一个抽象名词,但我们给他们显示的角度是非常的接地气的角度,他们课本里已经有很多古诗,所以我们只需要去告诉他们如何将古代的意象和现代生活产生连接,把它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如何进行现代性转化,并不是侧重于新古典主义的概念的阐释。

或许可以尝试!没有人知道孩子们接受知识的上限,所以不设限!

关于未来持续运营的办法:

长乡诗马扬同学:

介绍了长乡诗目前主要采用返乡式的团队组织模式,拥有的线上线下提供支持的商业或事业平台,师资力量以及今年暑假在湖北巴东采取的与研支团合作的形式。


关于和港中文等高校联合的设想,马扬同学介绍到:未来可以在同一个地点派出多支团队,或者在同一个时间段去不同的地方派出多支教团队。

(左三:负责介绍长乡诗基本情况的马扬)


“江”心比心义教团:

云睿琦个人希望联系到像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这样活动的主办方,去寻找某种可以沟通和联动的桥梁,或许类似活动能更大程度放大义教团的影响力。

 

(香港中文大学“江”心比心义教团成员)


刘驰老师: 

未来可以考虑举办公益写作的计划,面向所有写汉语诗歌的,不管旧体诗、新体诗,都可以投稿。每个月评选月度诗人、月度人气诗人。到了年终,还可评选年度诗人。在此基础上,还可积极争取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进行联动。

(刘驰老师)


文创设计:

“江”心比心义教团也表示出对长乡诗制作文创的兴趣,现场也提供文创样品以供参考。

(精美的明信片文创)


两支支教队伍遇见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天真烂漫,有诗意的浪漫精神,对于生活他们还有惊人的洞察力,他们听见诗歌相关的内容依然葆有好奇与兴趣,在现代式的创作中,也显露出令人欣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惊喜存在之后,我们会担忧存在的消亡。


期待这次交流之后,我们形成合力,共同壮大诗歌支教的力量,在长乡诗的旗帜下,于现代的生活中培育出纯净的精神绿地。



—END—

编辑|王迪

图片|香港中文大学义教团 其余未标注图片均为现场余文馨拍摄  

责编丨王昊宇 杨文佳

发布团队|长乡诗


苇如诗社
香港中文大学诗社,奉行“自由”“浪漫”“博雅”的文化理念,意在打造一个多元、包容的诗歌交流平台,兼容不同的诗体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