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企业破产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根据东京商工研究所(TSR)的最新数据,2024年日本预计有10,000家企业破产,将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截至11月30 日,已有9,164家企业宣布破产,仅11月就有841家企业倒闭,这一数字已超过去年全年总数。看来,日本经济的寒冬似乎还远未结束,破产潮可能会让人想起过去那段令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经济低迷期。
这个现象并非偶然,它是日本长时间经济停滞的直接结果。自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便进入了“失去的30年”。在这段漫长的低迷期中,通货紧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经济复苏的巨大障碍。为何政府和央行多次出手刺激经济,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日本经济的“失去的30年”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复苏,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动,日本在全球经济中逐步崭露头角。然而,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原本势如破竹的经济增长突然戛然而止。这一停滞期,通常被称为“失去的30年”,不仅让日本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也引发了许多结构性和社会层面的深刻变化。
日本的经济未能在90年代后期重回巅峰,尤其是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破裂后,经济进入了低迷期。在接下来的30年里,日本经济大致处于平稳波动的状态,堪比心电图般的“上窜下跳”。即便经历了多个政府和首相的更迭,包括安倍经济学的尝试,但日本依然未能突破通缩困境,经济依旧未恢复到90年代的水平。
日本陷入长期通缩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1990年的资产泡沫破裂。在80年代末,过度投机导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1990年,日本央行采取加息政策,刺破泡沫,随后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日经225指数从1990年的39000点骤降至14000点,东京的房价也在两年内腰斩。这使得大量投资者和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举例来说,如果当时一个家庭在东京购房时房价为3万日元,短短两年后,房价却跌至1万日元,这意味着其房产贬值的损失巨大。同时,许多家庭因高杠杆投资,导致负债累累,消费能力大幅下降。企业端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大量企业背负债务且失去了盈利能力。企业为节省成本,不得不裁员、削减资本支出,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日本的制度性问题也加剧了通缩的持续性。日本实行的“主银行制度”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往往依赖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企业经营不善,银行也会继续提供贷款。这种机制虽然在早期有效,但在泡沫破裂后,它导致了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经营困难,却得不到有效淘汰,从而长期占用社会资源,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另外,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导致了劳动市场的僵化,企业内部缺乏竞争和创新。这些制度虽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经济衰退时却成为了束缚,无法激发企业的活力。
除了泡沫经济和制度缺陷,人口老龄化也是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1990年至2022年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12.4%增加到29.9%。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老年群体对消费的贡献大幅下降。
根据数据,40-59岁群体是日本的消费主力,而60岁以上人群的消费能力大幅降低,主要表现为不再购买房产、汽车,甚至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也显著下降。与此同时,政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负担,实施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财政支出大量被社会保障费用占据,进一步压缩了政府推动其他经济增长措施的空间。
经济萎缩下的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长期低迷,日本居民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根据日本国税厅数据,自1990年代以来,日本平均年收入在稳中有降,2020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为430.6万日元,低于30年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雇佣临时工。非正式雇佣劳动者的比例从1994年的20%上升到2023年的近40%。这一现象导致了工作保障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的萎缩。日本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也受到了深远影响,从1990年到2023年,结婚对数从80万对降至47万对,婚姻率和生育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日本社会的年轻人群体也在长期的经济低迷中发生了变化。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经历了经济衰退与就业难题,形成了“低欲望”甚至“虚无主义”的心态。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的婚姻、购房等目标,而是选择通过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来寻找生活的满足感,如宅在家中打游戏、看动漫。
这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对未来缺乏信心,也揭示了日本社会整体的消费降级趋势。
日本政府的应对
面对持续的通缩困境,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通过降息、注入流动性以及刺激需求来推动经济复苏。自1990年代初期泡沫破裂以来,日本央行逐渐将利率下调至零水平,目的是希望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然而,尽管利率下降至零,经济仍未能有效复苏,这一现象被称为“零利率困境”。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2001年,日本央行首次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通过大规模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央行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试图提高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的贷款能力。尽管这一措施一度提升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活力,但由于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通缩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2012年,安倍晋三上任后,推出了一系列名为“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的政策,旨在通过“三支箭”策略:大胆的货币宽松、灵活的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来刺激日本经济增长。这一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果,股市上涨,日元贬值,出口和消费略有回暖。然而,安倍经济学的长效机制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虽然通过大规模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安倍经济学暂时恢复了部分经济活动,但由于日本经济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高债务负担、人口老龄化和企业僵化,经济增长并未能持续。安倍政府未能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企业创新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调整等。
其次,安倍经济学过于依赖货币政策的刺激,忽视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尽管安倍政府提出了一些改革计划,如提高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放宽移民政策等,但改革步伐缓慢,效果有限。
在2016年,日本央行进一步推行负利率政策,即对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资金征收负利率,目的是促使银行增加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然而,负利率政策反而带来了副作用,银行盈利受到压缩,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剧,并未有效刺激内需。日本的消费者和企业依旧保持谨慎,未能大规模增加消费和投资,反而加剧了经济的长期低迷。
最终,尽管日本在2010年代中期经历了短暂的复苏期,但2018年后经济再次陷入低迷。安倍经济学虽然在短期内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因此,安倍经济学未能真正解决日本经济的长期通缩问题,通缩压力依旧存在,企业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仍然不足。
以日为鉴,对我们有何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缩的困境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警示,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增长遭遇瓶颈或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其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日本类似,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和债务问题。日本的经验表明,单靠货币政策无法根本解决经济的长期低迷,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同样至关重要。
中国应从日本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避免过度依赖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而是要注重结构性改革和内需拉动。中国可以通过深化经济改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民生,提升消费需求。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面对潜在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优化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生育率上升和女性劳动力参与,也是避免陷入通缩困境的关键。
日本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导致其经济长期停滞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日本政府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缺乏必要的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创新,导致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在泡沫破裂后,日本的企业没有及时进行转型升级,依然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滞后,导致了就业市场的僵化。
日本的经验表明,政策应对不仅要解决短期的经济问题,还要从长远角度进行制度创新,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这包括强化市场竞争、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劳动市场,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2024年,日本企业的破产数量激增,反映了该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一破产潮的背后,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脆弱性的警示。
在全球化和技术创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新机遇、如何通过适应和革新实现转型,将是国家经济能否重生的关键。对于我们来说,转危为机的关键不仅仅是应对短期的经济衰退,更是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为未来铺路。
唯有适应变化,迎接挑战,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中赢得一席之地。
文章转自网络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公众号除注明原创外,其它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编本人观点,如有不实,给你造成了负面影响,请给我留言。
为了不错过小编发的资讯
大家动动小手指星标一下吧
这样就会在众多订阅号里第一眼看到我们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