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典 | 宁波最强攻略《四明谈助》

民生   2025-01-25 08:09   浙江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地方,可能会浏览网络平台,翻阅相关书籍,寻找经验老道的向导。如果你要深入了解宁波呢?也许,你可以找200多年前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徐兆昺来指路,他所编撰的《四明谈助》对宁波历史、地理、人文记载之全之深之趣之专,堪比《孤独星球》的宁波版。

那就携带《四明谈助》,去开启一条深幽的宁波文化漫旅吧。
 
《四明谈助》  图源:作者


《四明谈助》是本什么样的书?


谈助,即聊天,有趣的表达。文化人的聊天,自然是有文化含量的,就像《锵锵三人行》之类的文化访谈节目,谈笑往来间便完成了观点的输出。在浩如烟海严谨刻板的地方志当中,《四明谈助》的气质是独树一帜的。

《四明谈助》是一本奇书,它详细记载了宁波府属六邑(鄞、慈、镇、奉、象、定)以及绍兴府的剡(嵊)县、上虞、余姚三县的人文地理。内容涵盖山川险夷、州县沿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衙署第宅、寺庙宫观、水利交通、市舶外贸、人物事绩、艺文著述等。2000年,宁波出版社出版了《四明谈助》,2003年重印第二版,成为当年引用率最高的地方文献类书籍。

它的体例借鉴了《水经注》,以地理为经,人物为纬,把历史事件和人物落在地点上,织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比如写四明山,先是综述了各朝代描写四明山的文字,再把王应麟的《四明七观》、黄宗羲的《丹山图咏序》、皮日休的《四明山九题诗》,戴表元、李暾、沈一贯、沈明臣等人写的诗文都加以抄录,再罗列四明山上的古迹,如谢遗尘隐居处,然后写一些道家的奇幻故事,最后还记一笔当地土特产。最终,四明山被写得透透彻彻,神形皆备,又趣意盎然。
 
四明山一景  图源:作者

《四明谈助》还运用了多种实证交叉印证的方法,每一段记载,都可以看出背后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文献引用、考证比对、图表辅助等大量繁琐又科学的工作方式,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证精神,使得《四明谈助》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地方志著作。


徐兆昺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徐霞客和徐兆昺生于同一个时代,那么他们可以组成徒步型旅游搭子。徐兆昺用脚步丈量了宁波的山山水水,用文字精准勾勒了山川、描摹了古迹,《四明谈助》和《徐霞客游记》可谓殊途同归。如果蒲松龄穿越,对着徐兆昺也会喊一声知己。一般地理书避谈神仙鬼怪等不经之事,而徐兆昺却在谈助里津津乐道,他甚至还提到了月湖的鬼故事。“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这两个读书人是没有这等禁忌的,文学穿透作品本身,学问不被简单定义。

从事宁波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周东旭先生,偶然从《四明谈助》中读到了“乔生月夜遇妖”的故事片段,他便按图索骥找到了明代文学家瞿佑所著《剪灯新话》中这则完整的民间传说,以乔生和符丽卿人鬼相恋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了戏曲《牡丹灯》,这个月湖版的“倩女幽魂”生动展示了宁波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波月湖  图源:作者

徐兆昺,自小生活在离月湖不远的咸塘街(如今天一广场的位置),清嘉庆贡生,自署“小江老学究”。他生活简单质朴,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考证掌故,逐渐萌生了汇编《四明谈助》一书的想法。

关于徐兆昺的故事记载并不多,但从一本《四明谈助》可以看出,他一定是个勤勉务实的人。《四明谈助》落笔于嘉庆十八年前后,成稿于道光三年,十载辛苦不寻常,但成书之后无钱印刷,却在同好中互为传抄。道光五年,徐兆昺被委以诸暨学训,终于用取得的俸禄刊印此书,于道光八年成书。

徐兆昺对地方志的研究非常细致且深入,他在学识上拥有自由广博的心态,在治学上却严谨务实。写“董氏亦园”时,连一棵合抱的大树,他都要向董氏后人询问求证。

徐兆昺对宁波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爱故乡,就为她写一本书,这大概是一个学者最深情的表达。


宁波为何被称为“文献之邦”


宁波的地方志编纂历史悠久,徐兆昺的《四明谈助》更是集大成之作,为后来的地方志编写和乡土掌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对宁波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宁波的文献成就为何如此卓越,以至被称为“文献之邦”?

这一称号源于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献藏书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

宁波历史上涌现出过众多著名的藏书楼,如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这些藏书家同时还是杰出的学者,比如王应麟、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章学诚等,他们不仅收藏了大量古籍,还进行了整理、研究和传播,在经学、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和个人成就。著述丰富且深具影响力,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全祖望的《鲒埼亭集》,万斯同的《明史稿》等,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天一阁  图源:作者

并且,宁波的文化传承有序,历代文人学者都非常注重乡邦文献的整理、传承和创新,他们自觉地代代接力,形成了固有的文化传统。

宁波的文教也很兴盛,宋代以来书院林立,甬东书院、月湖书院等,培养了大批人才。明清时期,宁波科举成绩斐然,出现了许多“一门数进士”的科举世家。徐兆昺虽在科举上没有获得世俗的荣耀,但在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他的天赋被激活,以个人成就在文化史上刻下了“徐兆昺”这个名字。

宁波之所以被称为“文献之邦”, 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人造就的,而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一独特的文化风貌,使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我们再一次翻开《四明谈助》,如同进行一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先贤如林,文脉悠悠,去对话那遥远的一山一水一学人。

撰文:陈冬妮
审核:张倩奕
原文刊登于“宁波社科”微信公众号

宁波之声
宁波广播,每天和您在一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