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为京畿门户,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 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战略地位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年代,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面对西方的霸权主义威胁,巩固战略要地建设防护工程,“备战、备荒”也就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在天津建设一条与各区人防工程相连的地下战备通道,“平时走车不走人,战时走人不走车”便成为建设天津地铁最初目标。
7047精神产生背景
相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匮乏,在哪里建?怎么建?便成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经过反复论证勘察,一条臭气熏天的城市内河——墙子河走进了建设者的视野。墙子河,蜿蜒在天津市区中心地带。
清咸丰十年(1860 年), 清政府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为增强天津城的防御能力,挖壕筑墙,围绕老城建成一条高达四米、长约十八公里、建有十几座营门的护城壕墙。挖出的土在壕的北岸筑起城墙,被称为“墙子”,而壕沟注水则被称为“墙子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一河清水、两岸绿荫的墙子河,逐渐变成了排污河。如果将地铁的洞体安置在西墙子河的河床上,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以解决河道多年的清淤问题,又减少了部分工程土方的采挖量,降低施工难度且能够节省时间。在地铁上方再建设一条通衢大道,既解决交通问题,又美化城市景观。
决策既出,雷厉风行,1970 年 4 月 7 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却因为这一重大决定而变得不同寻常,印刻在了天津人民的心中。出于战备保密性的需要,建设者将其命名为“墙子河改造工程”,简称“7047”。就这样,7047工程开启了天津的轨道交通之梦。
7047精神内涵: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破除万难、坚持到底
敢为人先:天津是全国第二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1970 年6月5号,在7047工程立项2个月后,中间段率先破土动工。1976年1月23日,天津地铁新华路至海光寺段试通车,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条建成的地铁。
当时只有新华路、营口道、电报大楼(今鞍山道)、海光寺四座车站。
1980年1月10日,天津地铁开始载客通车,通车里程达5.2公里。1984 年经过第三次扩建之后,天津地铁先后开通了西北角站和西站站,全线里程达到了7.4 公里,共设8座车站。同年12月28日,天津地铁既有线正式通车,时任市长李瑞环为地铁剪彩。
天津地铁还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就是全世界距地表最浅的地铁,离地面最浅处只有3-5米。
在工程设计人员千百次实验和以毫米为单位的测试中,天津地铁自主设计施工完成的复式交分道岔整体道床成为全国首例。
顶着压力反复论证、大胆一试的预制箱涵顶进法,为地铁通向西站打通通道。在13.5米槽深中,将宽9.1米、高6米、总长度116米的矩形双跨箱体,分7节,逐节顶进到位。在这样长距离、大横截面条件下进行顶进工程,且不能影响地面上火车运行,这在当时国内还是首例。施工中采用了激光准直跟踪显示仪等9项新科技,克服了距离长、覆土深、土质软等困难,顶进7个月完工,施工技术被评为天津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没有挖掘机和铲土机,没有任何建设资料可以参考的年代,天津老地铁人和天津人民凭借敢想敢干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淳朴的豪迈之情,通过自力更生以不屈意志创造了中国地铁建设史的一个奇迹。
甘于奉献:人民地铁人民建,全市人民义务劳动467万个工日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试验段工程土方量较大,挖掘机械不足,工程施工靠的是手挖肩挑的“人海战术”。市内各区均成立了“7047”分指挥部,除由市政公司和“六建”公司抽调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土建主要靠群众义务劳动。各系统职工、大专院校学生和机关干部积极响应、主动参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0-1973年,组建地下铁路工程公司之前的33个月间,全市群众共参加义务劳动467万个工日。平均每天都有近五千人参加义务奋战,最高峰时1万3千多人。
当年的南京路非常狭窄,上海道也仅是部分路段畅通,之间夹着墙子河的河床,车似梭、人如蚁,热火朝天,动人心魄的劳动情景,至今令曾经的参战者感慨万分!
1983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地铁延长至西站,并将此列为1984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十件实事之一。
工程要在一年之内连闯三关:一是拆迁关,在一个月内要拆迁一万多平方米房屋,迁建地上地下管线4.4公里。红桥区政府给予积极配合,仅用了14天即完成拆迁户搬迁和安置任务;电力、电信、给排水和园林部门改线迁树,不耽误地铁施工;市政设计院提前交出工程图纸;施工单位比常规提前一年完成土建和安装任务。
二是过河关。地铁洞体穿越18米深的南运河底,全部都是淤泥,施工队伍打了三层支架,建设过程中还险些出现塌方,工人们连续抢险两昼夜,才化险为夷。
三是要在不断交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大丰桥是通往西站的交通要道,施工人员打坝截流,保证了交通正常通行。经过艰苦奋战,仅用了一年时间工程即圆满完成。
此时施工已经采用日本液压式挖掘机作业,工程进度明显加快。由于仍采取明渠开挖,洞体两侧防护需要工字钢砸入地下十几米,并在工字钢的凹槽嵌上木板。当时砸工字钢的设备是支架式吊锤(后来改用汽锤),效率极低。
负责沿线拆迁工作的雷文侠回忆说:“为赶进度,巨大的撞击声几乎不分昼夜。老城厢的旧房,本就年久失修,加之又邻近施工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群众却无私地给予了工程的鼎力支持,才让此次扩建得以顺利完成。”
破除万难:在施工经验、建筑设备、专业技术、建设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建成一条地下铁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最宽的马路曾被命名“胜利路”,原因就是胜利路的下面建有地铁,这也是对7047工程最大的褒奖。
无经验可循、无技术可参、无机械可用,就连建设费用也是捉襟见肘。建设一条地铁何止万难!地铁建设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设计要求颇高,都有严格的规范和安全系数。通风怎么考虑,高压电缆如何敷设,通讯系统、信号设备怎样安装……都是极专业的问题。
设计人员从图书馆借来外文专业书籍资料,像蚂蚁啃骨头一般刻苦钻研,对施工技术进行吸收消化,边学边用,精心描绘施工蓝图。
开挖隧道,雨水倒灌,工人们蹚着没过小腿肚子的积水,将土方用小推车一车车运到隧道外。工地上几千吨的障碍物需要拆除,没有风镐,就用钢钎加大锤解决问题。建设者们硬是靠着自信和顽强,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1975年11月16日,首批4辆电动客车通过铁路从长春运抵距离长江道最近的天拖专用线,这里距车辆停放位置南丰桥临时停车场尚有5公里的路程。因客车起吊困难,运输部门不能承运,如何将这无电无轨的电动客车开进车场?
天津地铁第一代列车司机赵明起说:“大家集思广益想了个土办法,等到夜里把红旗路和长江道戒严,在马路上铺上数百米的临时铁轨,组织几十名职工绳拉杠拨、手推膀拥,用人力将客车顺着铁轨一段段地向前推,铺一段,推一段,这段不算太长的路程老地铁人竟然足足走了15天,硬是将客车一步步安全推到停车场。”
坚持到底:建设过程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成功开通运营7.4公里
自1970年工程开工,到1984年新华路站至西站站实现全线7.4公里第一次试运营,这15年间的天津地铁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曾经历三建三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几经坎坷。
1976年7月,唐山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天津因这场强震遭受重创,虽然天津地铁工程质量及安全性在这场意外中得到了检验,但国家对地铁建设实行停、缓建政策,加之受到资金限制,地铁一期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
1979至1980年,在不影响已建成的4个车站照常运行的情况下,又开始动工,继续北延1.6公里,贯通了南开二纬路站和西南角站,并于1980年1月10日起,在新华路至西南角的5.2公里区段实行第二次试运行,早晚客流高峰时间进行维护性载客试通车。同年底,工程再次停建。1984年,经过第三次扩建之后,又开通了西北角站和西站站,全程达到7.4公里。
时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在1984年12月28日参加地铁新华路至西站段通车典礼时说:“市里对地铁建设很重视,地铁建设的关键一是资金,二是建设速度,过去打开了“盖”,长期完不成,所以一提起地铁工程人们就害怕。今年,在市内这样的住户密集、交通拥挤地带开挖施工,创造了断绝交通仅八个月、一年内建成地铁的新经验。工程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得多,这是市政工人的功劳,它给人以振奋,对我市各项建设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自那天起,7047工程双轨全线通车运营。
自1984年底全线运营到2001年10月9日全线停运的17年间,承担地铁运营管理的天津市地下铁路管理处,在地铁设施不够完善、养护维修资金紧张等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确保安全运营,从未发生过火灾、伤亡、毁车等重大事故,列车正点率达98%以上,创造了国内最困难条件下维持地铁运营的先例。
天津地铁第一代调度员刘洪生说:“那时候的调度所条件很简陋,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夏天没有空调电扇,冬天要烧炉子,所有的调度设备也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运行图都是大家趴在绘图纸上用三角板和红蓝铅笔一笔一笔的勾画出来的。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直到1985年10月,天津地铁通过自主研发从无设备监控运行实现了模拟监控。
1999年5月,地铁信号系统全面升级为调度集中CTC,实现了计算机跟踪运行。
从人工到机械,不只是革新,更是一种实力;从旧到新,不只是变化,更是一种见证。
时代价值:7047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时光荏苒,如今五十余个年头过去,老天津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新华路和营口道地铁站是两座普通平房建筑,房檐上方有红色楷书的站名,站名上面画的是天津地铁的标识。一个变形的大写“M”字母,即是英文单词地铁“METRO”的首字母,又是汉语拼音“民”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也蕴含了人民地铁人民建、人民地铁为人民的内涵,中间嵌进一个天津的缩写字母T,成为那时天津地铁的LOGO。这也正是老地铁人抛家舍业、战天斗地为人民的真实写照;是老铁人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不屈精神。
大力弘扬7047精神,是轨道交通人守望初心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民初心,以“建人民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为根本出发点,持续优化服务品质,用心用情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从短短7.4公里的天津老地铁,到通车里程突破300公里,未来超过500公里交错的轨道交通线网,从一条线到一张网,近70倍增长数字的背后,是一代代轨道交通人最为鲜明的精神品格。
从毫无建设经验和专业技术人员,到12次穿越河海、20余次下穿铁路,34个月建成一条地铁新线,2次问鼎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01项专利发明,是一代代轨道交通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
从全国第一例复式交分道岔和预制箱涵顶进施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到建成亚洲最大断面矩形顶管隧道,全国最大规模麻花状隧道群、全国首条最长重叠隧道,这一系列全国乃至亚洲第一的背后,是一代代轨道交通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
大力弘扬7047精神,是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天津轨道交通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7047精神早已印刻在每一名轨道人的血液里,成为鼓舞轨道人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强大精神动力。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始终把人民对美好出行的新期待作为奋斗目标,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聚焦“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抓实“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 致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发展红利持续刷新百姓幸福指数。
从建设运营为主,到驶入大规模建设、大线网运营、大物业开发战略的“双并重”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经营理念的全方位提升是新时代轨道交通人始终如一的忠诚担当。
从“单兵作战”到“以链为媒、聚链成势”,“招、投、育、聚”激发轨道交通产业焕新,产业集群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飞跃,“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是新时代轨道交通人革故鼎新的真实写照。
从荒芜的地铁边角地到智慧便民停车场、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4+28+N地铁生活圈的打造是新时代轨道交通人为民造福的初心使然。
从7047文化培育,到抢抓历史机遇,以7047品牌建设为“魂”,首次走出国门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与经营的双向赋能是新时代轨道交通人砥砺前行的智慧积淀。
天津地铁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奋斗缩影。
在7047精神丰碑感召下,天津轨道交通人初心不改、澎湃向前,不断用信念、智慧和实力描绘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
当年全民参建的场面已成为历史,然而7047精神却没有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淹没,而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成为镌刻在天津人民心中抹不掉的时代记忆,是激励新时代轨道交通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喷薄动力和书写辉煌篇章的力量源泉。
开拓者筚路蓝缕、奋斗不息所凝结成的7047精神已然成为矗立在新时代轨道交通人面前的一座精神丰碑!
来源:天津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