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凝聚乡情、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时刻。在卓尼县的各个村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社火表演热闹上演,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近年来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画卷。
近日,记者走进藏巴哇镇巴都村、柏林村,在社火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他们在社火中交流、互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秦腔的激昂唱腔回荡在空气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举手投足间尽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秦腔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在卓尼县部分乡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民们通过秦腔表演,不仅传承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子”和“载灯笼”的表演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舞狮者身手矫健,狮子在他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时而跳跃,时而翻滚,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载灯笼”表演中,参与者们穿着装饰华丽的服饰,在场地中穿梭,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郎鼓舞”的登场,将社火表演推向了高潮。巴郎鼓舞藏语称“莎姆”、“莎姆舞”,是流行于卓尼县藏巴哇镇和洮砚镇境内的一种古典文化,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卓尼县独特的文化瑰宝。舞者们手持羊皮鼓,以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演绎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相互配合,共同演绎这一独特的文化盛宴,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情谊。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卓尼县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春节期间各类社火表演和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正是卓尼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雄炳说:“我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希望把巴郎鼓舞传承下去,弘扬光大。”
上巴都村秦腔演员后银春说:“会师每一年的正月十二都到柏林,(有)社火、秦腔,为了大家的热闹、和谐。”
一位参与表演的村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忙着挣钱,很少有时间搞这些活动。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更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当地的文化有多精彩。”
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卓尼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在新的一年里,卓尼县将继续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卓尼融媒记者:王海平 申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