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德国哥尼斯堡出生了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感到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星空即自然,道德法则来自内心。如何让自然界和内心达到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新中国?还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心中有所敬畏,四个字: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懂得人与自然是和谐和睦的整体。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公布。其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我觉得,这一段话,给我们挖枸杞的人、挖各类桩材的人,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我们与枸杞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枸杞的繁衍与人类的活动紧密相连。尽管枸杞根植于自然,但其种子的传播却高度依赖于飞鸟、走兽及人类的助力。然而,受限于动物与人类的活动范围,枸杞更倾向于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边缘地带,如村庄附近的沟渠、池塘边、隐蔽的墓地、乱石堆及石桥下等,这些区域成为了枸杞生长的理想乐园。这种既依赖又保持距离的生存策略,让枸杞与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平衡。因此,尊重并顺应枸杞的自然生长规律,是我们保护这一宝贵资源的关键。
谈及保护,采挖并非全然负面,关键在于动机与方法。功利性的掠夺与出于欣赏与保护的自然主义采挖,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那些历经风霜、面临自然衰退的老枸杞树,进行保护性挖掘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将它们从不适宜的环境中解救出来,通过人工干预,如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养分和适宜的水分,帮助它们焕发新生,延续其生命力。特别是那些形态独特、具有审美价值的枸杞桩,更是值得被珍视并重新安置于盆中,成为观赏的佳品。
然而,我们坚决反对的是那些破坏性、毁灭性的挖掘行为。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不负责任。理想的状态是,在采挖的同时,妥善处理好被剪下的枝条与根系,通过合理的掩埋方式,让它们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根发芽,从而实现枸杞种群的可持续增长。对于那些只图一时之快,挖后不顾、任意丢弃的行为,我们深感痛惜并予以谴责,因为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是对自然最大的不敬与伤害。
以上可能不太通俗,通俗一点。
咱们跟枸杞啊,就像是好朋友,彼此都离不开。枸杞虽然长在大自然里,但它要想传宗接代,还得靠咱们人类和动物朋友们帮忙。动物们吃了枸杞果,种子就跟着它们跑到远方去了。不过,因为鸟儿和人活动的地方有限,所以那种没人去的地方,像深山老林,就很少见到枸杞了。反而在村子边上的小沟、池塘、老坟地、石头堆这些地方,枸杞长得特别欢。为啥呢?因为枸杞既想靠咱们,又不想太黏糊,保持着点距离感。
要保护枸杞,咱们得顺着它的性子来。采挖它,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但这得分情况。要是光想着赚钱,不管枸杞死活地乱挖,那肯定不行。但如果是看到老枸杞树快不行了,咱们把它挖出来,换个好地方,好好照顾它,让它重新活过来,那就挺好的。特别是那些长得特别好看的枸杞树,虽然果子可能不多,但看起来就像艺术品一样,挖回来种盆里,也是种享受。
咱们最不能忍的,就是那种挖了枸杞,还乱扔乱踩的人。挖完坑也不埋好,把枸杞的枝条和根都糟蹋了,这样枸杞怎么活啊?这种只图自己方便,不管别人死活的行为,真是太可恨了!咱们得爱护自然,让枸杞和咱们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
杜甫不是说过吗?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他老人家也经常拿着小斧头砍树,枸杞也会砍掉一部分的。根据我们挖枸杞玩枸杞的经验,枸杞的枝条,砍得越多,发得越旺盛,没事的。
就像一位盆友倡议的:
作为一名盆景爱好者,没有比得到一个好的盆景制作桩材更让人高兴的了,总是花钱购买,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了的,所以但凡有条件的人,都想到野外挖一挖,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大自然的风景,还可能获得理想桩材,可谓一举多得,所以在盆景发达的地方,山上的盆景资源已经消耗殆尽。
盆景向来以古为贵,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古老桩材的耗尽是必然的,但是有些地方在野外采桩过程中,不光老桩挖掘殆尽,就连环境都破坏了,老的没有了,新的也长不起来了。盆景制作讲究师法自然,盆景美当中包括植物的生态美,我想,所谓盆景爱好者,大都喜欢贴近自然,都希望生活在青山绿水中,都希望有采不尽的资源,不希望看到环境破坏,我在进山采桩过程中,看有些到采桩人挖掘后的场景真是心痛非常,所以斗胆做一个倡议如下:
1,采桩时怀着虔诚的心,感谢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相信自己不能脱离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一份子。
2,采掘前做好调查工作,如枸杞,一般情况下周围有几十个小枝条,粗的能达到手指粗,说明有大枸,不要不分情况乱挖,也不要不分季节见好就挖,这样植株很不容易成活,不能让几十年老桩轻易毁在自己手里。
3,挖掘过程中对不满意的桩头在放弃时要填好土,挖掘完成后也要及时填土,不要损伤了周围较小的植株。
4,挖掘回家的桩材要用心保护,尽最大努力保证成活。挖回后又不喜欢的植株,最好能栽回原地,实在不行也要就近下地栽植。
5,并不一定是老桩就是好桩,关键是你的构思,所以不必一定追求古老,不可不分情况乱挖。
有文件指出,要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优美环境的需要。枸杞是不是生态产品?当然,根茎叶花果,都值得培养和观赏,所以,我们如果能培养出更多的枸杞盆景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完全可以。但是,如果挖不到,就不要硬挖,或者挖国家保护区的山林树种。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就是指你可以自己从很小的枸杞苗开始,培养三十年,就可以培养出精品枸杞桩来。边挖边植,就是这个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还自然和谐、宁静和美丽,也可以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解读完毕。下面上几个枸杞,证明我的观点。
这一棵盆龄得有四十年了吧,从小苗开始培养的。
这种桩,其实在地里的时候,就是露在外头的几棵枝条,挖完了回填土,老地方能重新长出来新枝条。
这一个,不用多说了,挖了也就挖了,重点是培养。
这棵枸杞盆景,本来看起来是无用之才,但是供养在盆里,就是大用了。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