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势的艺术中,形态被赋予了灵魂,它追求的是生动自然与均衡和谐之美。在制作盆景时,我们需细心体悟动势与均衡的微妙关系,以此激发景物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实则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理想与愿望的深刻融入。若忽视动势,盆景便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与韵味。
人们有坐卧行走之态,山川亦有偏正欹斜之姿。无论是峰峦树石,皆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风姿与神韵。清代画家唐岱在其著作《绘事发微》中曾描述:“岭有平夷之态,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形,悬崖有惊险之貌,远山层叠,石有棱角,树有矫健之姿,一草一木皆有其势。”动与静,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状态,实则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
山岳本静,水流赋予其灵动;树木本静,风吹则显其摇曳之姿。人物、鸟兽、舟车等亦皆有其动静之态。有些景物虽暂时静止,却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动势,能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例如,在制作一幅吹伐式的树桩盆景时,若将主干与枝爪顺风倾斜,而唯独一枝断臂残枝逆风而上,搏击长空,这种坚韧不拔的气势便油然而生。这便是动势运用得当的绝佳例证。
在布置动势时,我们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将主体置于自然重心之上,而非几何中心,以增添灵动之感。
二、树木形态各异,或偏或正,或欹或斜,俯仰悬垂,各具风姿。
三、线条曲折飞舞,如拳曲之状,赋予画面以动感。
四、点缀以鸟兽人物、船桥亭台等元素,于静中求动,增添生机。
五、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死物活化,如象鼻山、骆驼山等自然景观,皆赋予其生命与灵魂。
在设置动势时,还需注重张敛聚散的原则。张之力向外延伸,如辐射之状,使人有画外之画的感觉;敛之力向内凝聚,形态紧凑,给人以深邃、宁静之感。动势的布置终究离不开张敛聚散的巧妙运用。然而,过于收敛的作品并不多见。
此外,在设置动势时,还需兼顾平衡之美。若只追求动势而忽略平衡,则显得矫揉造作,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之感。因此,在动势与均衡的考量中,需兼顾高度、体量、质量等多重因素。若只考虑其中某一因素,则构图易显呆板与单调。例如,两棵等高之树或两块等高之石虽能达到平衡,但构图却显得生硬无趣。若以一尺高的树配以三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作为陪衬,则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动势与均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