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何镜堂院士被赞是中国人的“嘴替”

时事   2024-09-06 19:56   北京  

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不要怕输,‘输’也是‘赢’”

这句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常提起的话

也是他从事建筑事业的亲身经历

在参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时

他的“东方之冠”就险些成为“遗珠”



“东方之冠”

广州大学城

西汉南越王墓展览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何镜堂主持设计的重大庞杂工程超过200项

如今,86岁的他

仍然奔走在建筑设计一线

他领衔设计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在今年5月正式开放

向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之势



“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凝固的音乐”

何镜堂这样比喻建筑

他还说:“好的建筑是有生命的

能够铭记历史、联动未来

最终为每一个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不要怕输,‘输’也是‘赢’”


“中国红”耀眼夺目、斗拱造型气势非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惊艳世界的存在。而在它诞生背后有许多细节鲜为人知。


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短短一个月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的344份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何镜堂团队以中国结、中国器和中国园林为灵感的3份设计方案。


然而,第一轮评选“中国器”这个方案就出局了。“当时有一位院士评委第二天才来,他无意中翻到了这个方案,觉得挺有中国特色,一听初选被淘汰了,就找来其他两位院士,三人都认为不错,于是提出复议,最后全票通过。”


何镜堂还提到一个细节,在参标者中只有他一位院士,他笑着回忆了当时的场景:评委们像“法官”,而自己就像“被告”。



“我通常都是主持评审的,但这样就没办法亲自上手锻炼。”何镜堂说,建筑没有一百分的,常常有不同的答案,“围绕着这种理念,不断去做总能做好,也总能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从而提升自己。”


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经历,让何镜堂常常提起的那句“不要怕输,输多了总会赢”格外有说服力。


“近14亿中国人都是甲方”


对于打造“东方之冠”,何镜堂用了一个字形容:难。


何镜堂和团队当时专门在上海租了房和车。“我是院长,学校事情也很多,但我每个星期起码去上海两次,坐飞机就像乘公共汽车一样。”


作为中国馆的总设计师,已届古稀的何镜堂要在一天之内跑3个城市,与设计团队反复研究,才确定了最终的颜色和材质。



“中国馆之所以难,是因为要全国人民来拍板,近14亿中国人都是甲方,谁都可以提意见。”


彼时,外界对中国馆有许多不同声音,有人说保守、有人说不够传统。对何镜堂率领的华南理工团队与张利率领的清华团队的合作,也有人猜测两个团队一定会有争吵,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媒体和国际团队等着看笑话。


“建筑是集体的成果。中国馆代表中国,要体现中国人的自信,应该综合中国建筑师的力量来完成。”


而最终的结果也没让近14亿“甲方”失望,参与团队默契合作,交上了满意答卷。


一位非常有名的意大利建筑评论家曾对何镜堂说,从中国馆开始,中国建筑开辟了一个新的里程。


“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


何镜堂一生最钟爱两件设计,一个是提振了民族自信的中国馆,另一个是铭记着民族苦难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战争很残酷,建筑要反映出这件事。就像写一本小说,有开头,有序言,有高潮,有结尾,有回响。”


何镜堂以“和平之舟”作为纪念馆整体造型设计,把展厅外立面设计成“折断的军刀”和“化剑为犁”,寓意从战争走向和平。他还设计了每12秒会滴下一滴水,象征在1937年的冬天,每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


他希望用建筑语言讲述战争与和平,而不是单纯的仇恨。有无数参观者说,走进纪念馆,就像翻开了一本史书。


“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在何镜堂看来,用作品记录时代、表现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就在今年5月,86岁的何镜堂在广州白鹅潭江畔带来了新作品——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中国正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我希望能够通过建筑完整地把它记录下来。”



导师夏昌世曾对何镜堂说,建筑师要有像艺术家一样的灵感,哲学家一样的思维,商人一样的办法,律师一样的口才。“后来我想到可以加上一句话: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筑最终是要给人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9月6日周五22点

CCTV-4

《鲁健访谈·对话何镜堂》








来源:CCTV4《鲁健访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

CCTV4
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为宗旨,为海内外用户提供新闻、文化类的资讯、互动与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