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第115师由鄂豫皖苏区红25军一部发展而来,久经战火洗礼和考验,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历史荣誉的部队。作风过硬、敢打硬拼、英勇顽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和重点建设部队之一。所辖的红军团于1930年诞生在河南省光山县。
1939年3月9日,冀鲁豫支队的成立标志师正式诞生。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1911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并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杨得志故居(渌口博物馆)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守敌;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1936年参加东征战役后,任红2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春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第344旅旅长和代理旅长,带领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后,取得全歼伪军扈金禄部的胜利。随后于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曾连克曹县、定陶,全歼两县城的反动武装,并接连发起讨伐国民党石友三、丁树本等部数万顽军,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以"掏老窝"的战法,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同时组织部队和群众进行生产自救,战胜天灾人祸,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1和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邯郸、正太和青沧战役。1947年6月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保北、清风店战役。11月在朱德、聂荣臻领导下,指挥石家庄战役,开创了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冀热察和察绥战役。平津战役中,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另2个师。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继又进军西北,参加东追击战和州、宁夏等战役。
1950年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和屯田垦荒。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夏起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1954年回国,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兼任该系主任。1955年4月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1980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著有《杨得志回忆录》。
——来源:中国政府网
师史资料
1939年2月16日,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统一和加强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武装的领导,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344旅奉命以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为首,抽调旅机关(原红25军团部司、政、供、卫领导及战友剧团)和警卫、工兵、炮兵各1个排共百余人,在山西晋城组建冀鲁豫支队部。组建后,经壶关、合涧,由汤阴以南穿过平汉路日军封锁线,于五陵集渡过卫河,在浚县与内黄县之间与刘震领导的344旅独立团一部会合,尔后,经濮阳进入鲁西南曹县桃园集。
独立团(一大队)部分指战员合影
支队部到达鲁西南后,将活动在冀鲁豫边区的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支队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卢绍武任司令部参谋长,刘炳华任供给部长,刘胜望任卫生处长。由杨得志、崔田民及各大队主要领导组成行动委员会,崔田民任书记,实施军、政统一领导。支队刚成立时,下辖3个大队:1大队由旅独立团编成。大队长刘震,政治委员李雪三,参谋长耿良太,政治处主任周正华;2大队由旅特务团(即挺进纵队)编成。大队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副大队长冀炳南,参谋长初缺,后为叶大初(叶建民),政治处主任张池明;3大队由冀鲁豫游击第2支队(即黄河支队)编成。大队长陈曙辉,政治委员刘汉生,副大队长鲍启祥,政治处主任李敬岩。不久,陈曙辉赴延安抗大学习,鲍启祥任大队长。全支队共4000余人。后来,又以考城县大队编为4大队。大队长张耀汉,政治委员李一非,副大队长于子元(兼)(该大队组成两三个月后,因成分复杂,发展不大,于1939年夏编入3大队2营);以陇海支队(即冀鲁豫游击第35支队)和冀鲁豫游击队第1支队合编为5大队。大队长宋励华,政治委员胡永书,副大队长郭心斋,参谋长陈丽泉,政治处主任王石钧。1939年下半年,344旅派胡继成率部分干部加强5大队,胡继成任大队长,王石钧任政治委员,李一非任政治处主任(宋励华、胡永书调地方工作)。不久,又将支队的民运工作队扩编为支队特务营。支队和各大队机关分别设司、政、供、卫四大部(处),各部(处)下设科(股)。全支队共7180余人,有迫击炮2门、机枪35挺、步枪2141支,成为我党统一领导的冀鲁豫边区一支较强的抗日武装力量。
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支队部的组建,标志着我师师部正式建立,在毛主席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的指引和上级机关的领导下,开始了我师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