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名中带“立”、“至”的节气,总有着祭祀的性质。冬至被称为冬天的大节日,民间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是节气,年是节日。节气与节日相关联,有其历史缘源,物候变迁,也有其天文历法的演进等诸多因素。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古有“冬至郊天”之举,意为祭天大典,皇帝要亲自祭天。民间亦进行祭祖活动和操办家庭聚餐。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礼记·乐记》中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虽君民所乐不同,但把冬至作为另一个新年来过,且“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认为上天赐予了福气,“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故既贺又养。贺者贺冬,养者安身静体。欢则欢之,乐则乐之,确有年的意趣。天寒地冻。进入冬至是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冬至一到,寒冷加剧。自然环境、生活状况,决定着人们对冬至的不同感受。热闹完后,气候依然,生活依旧。自冬至开始,就进入“交九”时期,民间又称“进九”。人们便以“数九”度日。《数九歌》,南、北虽有区别,但大体相似。“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了九尽,“耕牛遍地走”,又是另一番景观了。数九时,文人们崇尚“九九消寒会”。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摆九碟九碗。若天降大雪,雪飘酒酣,“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酒醉处,引吭高歌,与雪合舞,亦足见其性情。《金陵岁时记》载:“吾乡当冬至节后,九人相约宴饮,自头九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那种贴绘“九九消寒会图”的习俗,不仅是一种游戏存在,还得有智慧体现。“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品赏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韵事是韵事,孤独自见,其境界只可仰视而无法效仿。“千古一夫子,冬至亦特别。”文人宴饮,百姓聚会,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乐趣。而苏轼之独游,其精神调性,非常人之能所及。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又叫“日短至”。自此后,白天便会一天天变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语。是日,北吃饺子,南吃汤圆。饺子吃何种馅的,依据家庭条件、口味而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民俗的力量,不在号召,而在于约定俗成的规矩的遵守。每到这天,家家比碗,户户赛饺,吃的是习俗,乐的是心情。幼年时,我们最怕的是吃用羊油拌馅的饺子。北方饮食注重简单化。包饺子大多以大肉为主。大肉提香,尤以韭菜馅为最。冬至日无韭菜,便以洋芋麻腐拌馅,其味特别。那时除过年,大多节日,鲜能闻到荤腥味。立冬后,有人杀羊时,母亲总会去讨点羊油,至冬至日熬羊油拌馅。羊油膻味大,若在碗里一盛,月余还有其味。节气食物,若带不来快乐,便成痛苦了。为过节鸡飞狗跳,不能“安身静体”,过节的意义便大减。至于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之说,少时并不知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善举,又缺棉帽,耳朵冻肿也是常事,虽疼痛难忍,但过了“五九”,耳朵便又成了耳朵了。所以,我们并不恼恨冬至。“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用羊油拌馅的饺子为我们所不喜,但还有一种面叫“瓷耳子”,却让冬至节也能充满欢快。捏“瓷耳子”是一项手艺活。和的面不能太软,也不能过硬。太软,面会成团;太硬,不易煮熟。和好面,搁置一会,以大拇指的掌肉摁面,大拇指、二拇指相互配合,捏成耳状,待水开后下锅。面熟时,用铁勺熟油,将切好的葱花一炝,勺头往锅里一伸,嗞啦声中,油花飘起,香气四溢,再调点自家弄的大缸醋和腌的酸白菜,一个冬至都味回无穷。
“天边风俗自相亲”。人的一生中,风俗是个筐,永远会背负在身上,哪怕是竹篮,也会有一滴两滴水的记忆。冬至日的这碗面,是迎受寒冷的开始,也是盼春的开始。尽管那时日子是贫穷了点,但我们很少患“悲冬综合症”。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四面的风可以吹得人皮肤发疼,却吹不熄我们对向往幸福日子的期盼。有个院子可以避风挡雪。有家的地方,就是寒冷入口处所燃的那堆火。有火闪现的地方,便可追光。学校就建在家门口,背着用布头缝缀的书包,顶着寒风,被风吹成山似的雪,像肋骨一样在路边摇晃,手里滚着的铁环上下跳动,听到那块挂在独木杆下做上课铃的铁块的声音一响,我们便收了铁环,跑起来。教室里用土坯砌成的炉中,冒着烟,我们在烟熏火燎中,谈论着有关饺子和瓷耳子的话题。铃咣咣地响起来,书本在用杏木和果木做的笨重的桌面上,幻化成热气腾腾的饺子。教书的是民办教师,不会讲饺子的来历,他的耳朵也冻得红肿,和我们的一样。据说,寒冷是难以修改的。唯一能改变它的,就是心中的那团追求向上的火。在冬至日,家乡还有一种习俗,在村口和门口都要垒起一堆火。说垒,是要把所燃的煤炭块垒成炉型。所燃的煤炭块,都是家家户户自发拿来的。煤炭块燃旺后,全村人都围着火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嘴里念叨着平平安安。既在暖身,又在祈福。这种贺冬的方式,越来越稀有了。一些上了年岁的人,往往端着饺子碗,打电话问外地工作的孩子,说冬至日吃饺子了吗?那边嗯一声,说忙。便挂了电话。来源:武威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