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福至 · 暖待春归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将逐渐变长,阳气慢慢回升,大自然的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由弱转强,新的循环即将开启,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寒冬多么漫长,希望总会如期而至。
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周朝,彼时,它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新年更为隆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表明在周朝时期,冬至日是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日子,人们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兴旺。这种祭祀传统在古代社会中代代相传,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冬至的节日氛围愈发浓厚,庆祝活动也日益丰富多样。
冬至时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后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白昼变长黑夜缩短但气温持续下降,北方银装素裹、寒风呼啸、江河冰封,南方寒意渐浓。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因阳气虽生但阴气仍盛,蚯蚓蜷缩;二候麋角解,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阳气初生,泉水涌动,为春天蓄力。这些物候展现了冬至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生命律动。
{一、起居调养}
冬至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潜藏于内,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则有助于滋养阴气,使人体的阴阳得以平衡。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外,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和背部,这些部位是人体阳气最易散失的地方。外出时应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穿上保暖的鞋子,避免受寒邪侵袭。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18 - 22℃为宜,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因空气干燥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二、运动锻炼}
冬季运动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如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5点。运动项目应以舒缓柔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避免过度劳累和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运动时要注意做好热身准备,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的衣物,避免受寒。
{三、情志调节}
冬至时节,万物凋零,天气寒冷,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因此,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向上。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相聚,分享生活的点滴,感受人间的温暖;也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阅读一本好书、练习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舒缓身心。此外,晒太阳也是一种调节情志的好方法,冬日的暖阳可以驱散阴霾,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也能让人心情愉悦。
{一、传统美食}
1. 饺子: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猪肉大葱馅、韭菜鸡蛋馅、羊肉胡萝卜馅等。饺子的形状如同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2. 汤圆: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用糯米粉制成,馅料有黑芝麻、花生、豆沙等。汤圆口感软糯,香甜可口,寓意着“团圆美满”。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煮汤圆的汤里加入酒酿、红枣、桂圆等食材,使其更加滋补。
3. 羊肉汤:冬至时节,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寒冷,羊肉性温热,是冬季滋补的佳品。羊肉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温中暖胃、补肾壮阳、益气养血等功效。在寒冷的冬日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能暖身又能滋补身体。
{二、饮食原则}
1. 温补助阳:冬至饮食应以温热为主,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核桃、生姜等,以补充人体在冬季所需的阳气。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过于燥热而引发上火。
2. 补肾益精:肾为先天之本,冬季是补肾的好时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肾益精的功效。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坚果类食物,如腰果、杏仁、松子等,有助于滋养肾脏。
3. 滋阴润燥:虽然冬季以温热食物为主,但也要注意滋阴润燥,避免燥邪伤阴。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白菜、萝卜、苹果、梨等,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水分,保持身体的滋润。
“岁月更迭,冬至如诗。”在这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节气里,让我们一同领略冬至的魅力,传承古老的智慧,遵循养生之道,品味传统美食。在寒冷的冬日里,守护内心的温暖,迎接新的生机与希望,愿每个人都能在冬至的怀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来源:人民网
编辑:孔繁茹
一审:孔繁茹
二审:赵敬丹
三审:李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