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饼修复9.6万美元,美股方面,台积电和英伟达也在修复过程中。
沪铜我许久没看,跌到了7.4万左右,没操作。
有段时间没写孩子的情况,最近都挺好的。
老大给自己的规划是高中要出去读书。
一来是他提前看了高中的书籍,自认为ZZ课听不下去,很多东西不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课程一样,有逻辑和条理性,更多是口号;
二来,他想去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喜欢的路。
我和我媳妇觉得他各方面规划得都挺清楚,有计划,也有方法论,那就尊重他的意见。
老二转学后,最近已经适应了私立校,每天回家都会跟我说说新认识的同学和朋友,说开心的事。
小儿子是三个孩子中最近两个月进步最大的。
我们对他其实没啥要求,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他现在是班上的孩子王,很受欢迎,经常给同学讲三国和西游、火箭、各类飞机和天文知识。
和数学老师成了好朋友,跟班主任也打成一片,班主任让他当班长。我跟我媳妇一直以来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小就当班长之类的,容易有“官瘾”。
从一开始,他课堂纪律不好等各种小毛病被批评,到现在各种被夸,期间我们做得最好的,是始终表达对他的信任、尊重和鼓励,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他渡过了适应期,快速矫正了自己的问题,并发挥自己的长处。
我之前不是让他每认识一个同学就去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嘛。
现在他每天回来,会跟我说认识了哪位同学,发现了哪位同学身上的优点。
已经会根据自己的短板和不足,针对性去找适合的人学习。比如他同桌的女孩子,比较孤僻,不讨喜。
他发现这位女同桌阅读朗诵的节奏和音色很好,他就有样学样。直到我媳妇看他阅读时的圆腔正调、有节奏,才知道他主动找同桌学的。
我问他,怎么会想到找同桌学?
他说既然我让他去了解每个同学和朋友的优点,那就要知道同学们的长处是什么,自己有欠缺的就可以找他们学;
其次,如果每个同学身上有一个优点,他都学了,那他的优点就会比同学们更多。
另一个就是他最近会多维度看问题了。
他说最不喜欢体育老师,因为体育老师老让他们跑操场,累个半死。
我说那你不生气、不讨厌体育老师吗?
他说“不讨厌啊,虽然很累,但是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会有强健的体魄”。
他前两天忘了带书,一个要好的同学借了一本给他,被他女同桌劝阻了。
我问他“你这女同桌怎么老是针对你,你有没有觉得她不讨喜是有原因的?”
结果他说“她这样也是对的,因为我如果老是自己没带书,总习惯找别人,那我就会养成坏习惯”。
瞬间感觉上了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不一样,成熟了很多。
我发现,小的时候,我曾经跟他说的那些话,现在他都开始理解和应用了。
“优点”这说辞,我跟他说过:如果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着玩,那就能玩到两种玩具,会比原有的一种玩具多。
“借书”这个角度,我也跟他说过:妈妈虽然对你做的事很生气,表达不太恰当,但本意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更优秀。
他开始理解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有了小男子汉的特点。
和我们做投资一样,认知差的关键不是认知能力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那个环境,你有没有机遇去接触到那些事。
接触那些事,经历那些事,就开始有经验了。说千遍,不如做一遍。
我经常对员工和新人说:遇见事不要怯懦,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也不要傲娇,我能做的别人也能做。
学习一件事最快的方式就是开始做,不要怯懦,不要完美主义,先找一个模版或者套路直接开始复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磨创新。
当然,最重要的是,新人和员工做事出了问题,我们领头人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上行下效嘛。
领头人勇于担当,下面的人才会越勇担当。能听到真话,不断反思和进步,这是组织能持续进步的源泉。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眨眼,我从国内的公司退休下来两年了,至今没有插手公司的事务,一切运营如常,过甩手掌柜的日子也不错。
昨晚在给我孩子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
他们有很多东西不太能理解和感同身受,我原本想带他们回老家转一转,后来想想,作罢。
因为老家已经完全找不到我小时候的那些样子和痕迹,城市在不断成长和扩张中,抹去了我小时候存在的一切痕迹。
现在一切都是新的,早已找不到当初的任何点滴。
我记得童年和少年时所处环境的样子,却没法把这种场景让孩子们切身去体会和经历,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九十年代,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那是一个人们善于表达的时代;那是一个热血澎湃的年代,文化是年轻人的自信和底气。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向上张力的时代。
潮汐的力量,决定浪花的形状。愤怒的,忧伤的,骄傲的,卑微的,都终于沉没。
民粹和偏见有时候会占据上风,但历史的浪潮滚滚而下,不可阻挡。
只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只在意盈亏,不在乎对错;底层向中高层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成绩和努力的价值在贬值。
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向前看…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