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陪你过大年!蚌埠这些非遗民俗你知道吗

民生   2025-01-25 14:20   安徽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拥有着数不尽的宝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近年来,中国每年都有新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非遗”似乎很少受到关注。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沉淀着一个个族群独特的过往,情感与精神内核。


蚌埠的非遗数量众多,其中以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最具有代表性。

 

另外散落在民间的端公腔、杨氏微雕、双墩文化、余家皮影戏、白根柱、梨膏糖、雪园汤圆、,随着非遗热度的不断升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们不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更是蚌埠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临近春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些平日里被忽视的非遗,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吧。


花鼓灯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


千百年来,蚌埠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典型代表之一,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为中心,流行于淮河两岸广大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五河民歌进入快速发展期,涌现出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五河民歌手,创作出《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节目。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类型主要分为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五河特色。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杨氏微雕

 

杨氏微雕世代相传,沿袭百余年。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微型雕刻,到明代末期,微雕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杨氏微雕就诞生于这一时刻。杨氏微雕不仅继承了中国微雕的传统技艺,而且不断创新,自成一派,流传百年之后,杨氏微雕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家皮影戏

 

余家皮影戏影人的制作精良,其造型与色彩,吸收了皖北地区的民间绘画、戏曲和剪纸等民俗艺术的营养,独具风格。演出剧目题材广泛,分为传统历史戏和现代戏两种,其代表作主要有:《金兜山》《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封神榜》《白蛇传》《平原枪声》《烈火金刚》《两面红旗》《海岛小姑娘》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蚌埠还有众多精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就藏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非遗传承人还开设有自己的工作坊,光看不过瘾的话,上手尝试一把是认识非遗更好的方式。新春时节,不妨趁着假日时光带着家人一起来到各个非遗展演处,亲身感受和体验它们的魅力。



✎本文内容由蚌埠论坛综合发布。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您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直接爆料,后台编辑回复文字+图片,欢迎大家提供线索。

推 荐 阅 读




这几张图,只有70、80后的蚌埠人知道是哪里...

还记得这里吗?蚌埠曾经的“繁华区”,如今却...

再见老铁路,你好新蚌埠。


淮畔听风
关注蚌埠论坛,及时收阅论坛本地的新鲜资讯、了解论坛各类活动的及时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