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作者深刻地指出安乐就好像鸩酒毒药一样,不能够贪恋,以此表明对享乐和欲望的高度警惕。“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进一步指出骄傲、奢侈、淫欲、放荡四者极易腐蚀人的本性,它们是人走上邪道的内在原因,因此在生活中应当时刻保持警醒,对自己严加要求,不可心怀侥幸、沉迷享乐。《左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他们对自己始终持身极严、对欲望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人格。
《左传》记载大臣敬仲请齐桓公宴饮,齐桓公喝得非常尽兴。不久天黑了,桓公命令人点上灯继续喝,但是敬仲却辞谢说:“我只知道白天招待您,不知道晚上陪饮,不敢奉命。”《左传》特意将这段对话记录下来,表明对敬仲行为的高度赞赏,并进一步评价他“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认为敬仲只是用酒来完成款待国君的礼仪,自己并不沉迷,这是符合义的行为;不仅如此,敬仲还能够引导君主节制欲望,这更是符合仁的行为。
宋国大夫子罕身上同样表现出这种不为欲望所困的独立品格。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想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玉工看,玉工认为这是块宝玉,我才胆敢献给您。”面对献玉之人的恳求,子罕完全不为所动,清醒地说道:“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是说子罕以不贪婪为宝,献玉之人以玉为宝,如果子罕接受了玉,那么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各自的宝物。子罕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思想,是古人以德行节制欲望的生动表现。
人们在对历史进行原始要终的阅读中,就能真切感受到个人国家兴衰荣辱背后存在的共性原因,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循正道、守正义、知戒惧。其中,《左传》极为强调廉洁之德,它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刊之论,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