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洪均生-洪友义记

文化   2023-05-26 18:00   北京  


前言:此文是洪友义先生为追忆其父洪均生所创,言辞恳切,情意深长。阅之更悉洪公生平经历与学拳、著书意义。


·······

父讳孝堃,字均生(原钧生),号小痴。19073生于河南禹县,19961月故于济南享年90岁。父曾言:禹县古名钧台,又曾大会诸侯于钧台,故祖父命名父字钧笙。又言:日寇侵华后为爱祖国的土,不要日寇的金,因而将金字旁的钧改为提土旁,更名为均生。
父六岁时祖父读书,九岁师从袁慎斋先生读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书也读了古文百余篇,唐诗三百首等。11岁,随祖父自开封到长葛,经一远亲表舅介绍从一位教学经验甚丰又懂医道的李老师读书。17遵祖父命考入北京宣武门内高等法语学校。只上了一年半,因病辍学。18岁至22岁随祖父在济南、天津往返谋生,协助祖父打理天津货栈生意,并一度替祖父代理山东印花税处工作。1928年祖父逝后,次年携家正式迁入北京定居。1930年至1937年闲居在家,以学拳为主。无社会工作。此前家庭生活靠河南地租维持,太平洋战争始与河南断绝联系,为维持生计经人介绍在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做秘书工作。1943年起家道中落,次年携全家投奔济南母亲娘家。此后经人介绍在旧政府部门一直从事文秘工作至1948年济南解放。
先父60余年献身于太极拳的研练与推广事业。现仅就我耳闻目睹,述一些零星片段以供参考。
90年代定居北京后,始住东拴马桩,有幸经画家周怀民介绍与邻居吴氏太极拳名家刘慕三先生相识,刘公见父身体虚弱,遂动员先父学拳,以增强体质父即跟从刘公学习吴氏太极拳。当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公已名震京师,刘公30学员拜于陈师名下。父师从陈公后,师徒关系情同父子。相随恩师十五年不辍,深得师教一直到1944年父为生计离京赴济于恩师泪别。

后排右二为洪均生,前排中间为陈发科

到济后,所,先后住过破庙,旧堂幼时,见父闲暇时总在活动,但不知是在练拳。解放初期父总是晨时去大明湖畔司家码头、汇泉寺等地练拳有时随父去玩耍,见父习拳练起来感觉毫不用力,慢腾腾的但轻松自如。

右一:洪友义 右二:洪均生(标志性烟斗不离手)

天气不佳时,父就在室内不停习练,此时的状态与室外判若两人,印象极深的是练一式震脚、及退步双震脚时感觉震山响,屋顶尘灰都有下落而且一练就是多遍。看到父出拳时总是旋转而出,臂部总有一定曲度,而且架子很低每次练完后,也不见父亲气喘吁吁。因我当时还年幼,不知就理。但至今回忆起来印象依然深刻清晰如昨。我年轻时曾随父学过陈式老架,但未能持之以恒。57年调回济南后,父亲习拳依然如故,地点也渐增多,除大明湖外,定时去黑虎泉、西门桥等地,学拳者日众。当时父亲讲,56年母亲去世后,曾赴京再拜会师祖陈公并将自己教拳、练拳的实践和体悟融贯于套路向恩师汇报,并得到恩师首肯。陈公又将实用技法传与父亲,因而形成现今的实用拳法套路。

洪公教学员拳法

五十年代,父在大明湖司家码头有幸与国学大师刘子衡先生相识结成莫逆之交。在的鼓励下,父将其心血都附注于洪式太极拳一书的创作,几经细化与斟酌,最终成书。八十年代,搬入菜市新村后,父仍教拳,门下遍及海内外讲课每每人满为患如是一直坚持到病故。


洪均生与刘子衡



洪均生太极拳网
本号创立旨于推广洪均生太极拳。洪式太极拳是洪公晚年亲笔所立,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冀洪式太极拳能让大家共享共练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