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是洪友义先生为追忆其父洪均生所创,言辞恳切,情意深长。阅之更悉洪公生平经历与学拳、著书意义。
·······
后排右二为洪均生,前排中间为陈发科
右一:洪友义 右二:洪均生(标志性烟斗不离手)
天气不佳时,父就在室内不停习练,此时的状态与室外判若两人,印象极深的是练一式震脚、及退步双震脚时感觉震山响,屋顶尘灰都有下落,而且一练就是多遍。看到父出拳时总是旋转而出,臂部总有一定曲度,而且架子很低。每次练完后,也不见父亲气喘吁吁。因我当时还年幼,不知就理。但至今回忆起来,印象依然深刻,清晰如昨。我年轻时曾随父学过陈式老架,但未能持之以恒。57年调回济南后,父亲习拳依然如故,地点也渐增多,除大明湖外,定时去黑虎泉、西门桥等地,学拳者日众。当时父亲讲,56年母亲去世后,曾赴京再拜会师祖陈公,并将自己教拳、练拳的实践和体悟融贯于套路向恩师汇报,并得到恩师首肯。陈公又将实用技法传与父亲,因而形成现今的实用拳法套路。
洪公教学员拳法
五十年代,父在大明湖司家码头有幸与国学大师刘子衡先生相识,遂结成莫逆之交。在他的鼓励下,父将其心血都附注于洪式太极拳一书的创作,几经细化与斟酌,最终成书。八十年代,搬入菜市新村后,父仍教拳,门下学员已遍及海内外,讲课每每人满为患,如是一直坚持到病故。
洪均生与刘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