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期待!水稻“太空种子”三亚“落地”

文摘   2024-11-18 17:24   海南  



11月15日,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李忠焕微微抖动手臂,将8000多粒“太空种子”撒落在5平方米的秧床上。实践十九号卫星“太空种子”经历“上天”遨游后,在三亚开启了新的“落地”旅程。

技术员将即将播撒的“太空种子”小心倒在手上。


“此次种植的‘太空种子’,包含了紫70、寿乡1号、美香93S、农恢1号、农紫糯3号等具有独特遗传特性和优良农业性状的6种南繁水稻品种。”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庆君介绍说,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农乐南繁经过层层筛选,报送的600余克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10月11日,经过14天太空旅行,搭载海南50公斤植物种子的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了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11月1日,省农业农村厅向省内的科研机构、种子企业交付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的“太空种子”。


“太空环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特点。”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研究员龙湍表示,航天育种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而进入太空的种子,经过空间环境的诱变作用,可能会产生变异。


11月15日,技术员李忠焕将“太空种子”播撒到秧田里,并按种子品种撒播在不同的分区。


“希望通过航天育种进一步提升水稻品种的耐盐性、耐碱性以及产量等等。”范庆君以寿乡1号为例介绍说,这一品种曾获得了“海南好米”金奖,口感好但产量较低。“希望通过空间环境诱变作用,提升寿乡1号的产量。但是,‘太空种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异,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想要知道答案,就得把它们播种下去。”


“在太空环境中,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发芽存活。”龙湍介绍,“太空种子”需要初次种植筛选品种,根据品种优良性状进行选育及快速繁殖,然后开展揭示品种优良性因素的研究,并且把它所带的基因以及相应的技术推广到其他的品种。


“这一过程,长的话需要七八年,最快也要四五年时间。”作为一名南繁科研人员,龙湍对三亚“太空种子”的培育充满信心。他认为,三亚除了气候优势之外,还有近年来形成的南繁技术研究聚焦性、完整的种业生产链,让“太空种子”从研究到培育极具优势。


实验大棚内,工作人员打开放置种子的白色棉布袋,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放置在温度、湿度稳定的环境中培育。“我们把‘太空种子’分为3批,第一批种植6个品种共计200克。”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钟建表示,实验大棚采取了水肥一体浇灌,安排专人每天进行外表生长、湿度、温度等情况记录。等到种子出苗后,还要进行移栽、加代繁育、观察筛选等工作。


据了解,实践十九号卫星“太空种子”还将在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古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九圣禾农业科学研究院、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雷赛(海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亚雅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崖州湾科技城入驻的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播种培育。







此前发布

  1. “太空种子”,将在三亚播种!
  2. 在三亚播种的“太空粮食”,有惊喜→



来源:三亚日报丨记者:王昊

三亚农业
发布支农惠农政策、提供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