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拂下
棚架上一米多长的
百香果藤蔓在风中摇曳
就好似向丰收招手
棚架下
大豆密密麻麻的豆荚
随着风吹沙沙作响
蕴藏着丰收的希望
11月13日,记者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玫瑰谷“粮-果轮作”示范种植基地看到,采取轮作种植的百香果和大豆长势喜人。这是三亚多措并举出“粮”策,抓实粮食增产,加强院地科技合作,探索出的“粮-果轮作”、稳粮增收的致富新路。
三亚“粮-果轮作示范”基地种植的大豆。记者 利声富 摄
因台风海水倒灌等原因,三亚市博后村的土地几乎成了盐碱地,难以种植农作物。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经过地表换土30-50厘米、土壤改良后,在盐碱地上种上玫瑰花。但与其他农业景区一样,三亚的热带农业景区也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非粮化和撂荒等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解决粮食单产不高、特色产业效益较低等农业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三亚市农业农村局通过示范“粮-果轮作”模式,探索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同时助力农旅融合,实现粮食生产与景区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径。该项目由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陈冠铭、许慧秋团队负责实施。
三亚“粮-果轮作”示范基地种植的大豆。记者 利声富 摄
根据三亚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项目团队定制了适合的“粮-果轮作”方案,即大豆、百香果轮作。因为,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良好的轮作作物,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后续作物提供天然的肥料。而百香果则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市场需求,成为理想的经济作物。通过“粮-果轮作”不仅能实现高产稳产,还能有效提升土地肥力。
“品种选择上,我们选择适合在海南主栽的高产稳定农作物大豆‘润丰翠绿宝’及优质抗病百香果‘钦密九号’这两个品种。”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农林部生产部副经理黄成愿介绍。即将收获的大豆是6月采用定穴定植方式种植的,百香果种植是根据大豆收获期10月初完成扦插。由于大豆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百香果提供天然的肥料,所以通过“粮-果轮作”不仅能实现高产稳产,还能有效提高土地肥力。
据了解,三亚“粮-果轮作”示范项目的100亩大豆分两批次种植,6月初种植的55亩目前已采收完毕,6月底种植的45亩即将采收。根据百香果的市场需求,10月初,首批百香果已完成扦插,第二批计划11月中下旬完成种植,共种植100亩。
三亚“粮-果轮作”示范基地。记者 利声富 摄
为确保三亚院地科技合作示范成功,除了科学轮作外,项目组还辅以绿色生态种植的方法。除了深犁、晾晒、消毒、起垄、铺地布外,还采用与三亚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相匹配的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加以应用。同时,为确保作物生长的健康与稳定,采用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并结合热带气候特点,依据天气状况和作物的需水量来制定精准的灌溉计划,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在良种、良法的双重作用下,示范地里的大豆旺盛。走进“粮-果轮作”示范种植基地,空气弥漫着阵阵豆香,密密麻麻的豆荚挂满枝头,特别诱人。有的已经成熟,透过金黄的豆荚,可看到里面饱满的大豆。首批55亩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83公斤,这样的产量,在非大豆生产区的三亚,已是不错的了。“目前,示范地里通过水肥管理等物理手段进行反季节种植的百香果长势不错,春节后可错峰上市,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黄成愿说。相比单作模式,轮作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和整体收益。
目前,三亚进行“粮-果轮作”示范的农田以前是盐碱地,是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的低产田,百姓都不愿意种植,导致常年撂荒。经过土壤改良和轮作,土地明显得到改善。
“此院地科技合作示范项目,不仅解决了土地非粮化和撂荒问题,并促进粮食生产与旅游业的和谐共生。通过探索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融合之道,游客在农业景区游览之际,不仅能参与农事体验活动,感受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还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一创新模式巧妙地将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开拓新路径。
来源:南海网丨记者:利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