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临泽:解锁以沙治沙的“创新密码”

民生   2025-01-15 09:24   甘肃  



临泽县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防沙治沙体制机制,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科学治沙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全县防沙治沙和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项目验收组在临泽小泉子林场,现场验收临泽荒漠化国家级生态监测研究站建设项目,新建的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投用后,可通过对收集、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掌握沙尘暴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我县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祺:“现在我们现场示范的就是行带式这个模式,将来就是节约地下水,能保证地上的植被持续利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本身就是治沙理念的改变,是一大创新,我们根据这个成果引到临泽,目的是让我们的退化梭梭林重新恢复。”

据了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临泽县先后与中科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生态研究站、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原生态研究站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五里墩、小泉子2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防沙治沙示范样板,在南北荒漠区建设国家级定位生态观测站2处,沙区环境固定监测站点3个、固定观测样地14个,为临泽沙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区(或封沙育林育草区)、流动沙地雨养型耐旱灌木林和沙漠—绿洲过渡地带乔灌混交沙漠锁边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绿洲外围形成前、中、后三道立体防线有机组成的生态防护屏障。

治沙成果丰硕,如何让治沙变得可持续?临泽县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鼓励社会主体通过承包沙荒地、林草资源等,参与治沙和林业建设、管理经营,探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传统建设投入单一的短板。

位于蓼泉南沙窝的绿盈林场是我县最早通过开发沙区发家致富的一批人,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让林场主王建龙吃下“定心丸”。2015年以来,王建龙依托梭梭、沙枣等防沙治沙苗木的种植,因地制宜发展以肉苁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接种肉苁蓉面积4000亩,年产鲜苁蓉10吨左右。林场通过“企业+基地+科研+家庭林场+农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事生态沙生产业农民8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到2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临泽县绿盈林场总经理王建龙:“通过这几年,每年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这个林业扶持政策,贴息贷款比较多,最多时候有300多万,每年扶持贴息贷款也有大概10万左右,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帮助和支持。”

产权清晰、投入足,方能为沙漠治理提供持续动力。作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县,2023年以来,临泽县围绕落实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促进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完善多元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全面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符合发证条件的农户换发不动产权证书,及时协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进一步推动森林资源增值增效。

临泽县沙河林场场长李天林:“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为了防沙治沙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吸引一些社会资本规模经营规模治沙,实现了制度上的突破。”

近年来,临泽县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机制,拓展治沙用沙路径。持续培育,绿盈林场、芸林生物、万里青苗木专业合作社等12家龙头企业和89个林业专业合作社、37家家庭林场先后加入到治沙造林队伍,全县从事沙产业的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大户达58家,参与农户达6000多户,经营范围覆盖特色林果、设施栽培、沙区养殖、木本油料、中药材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在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走上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沙里淘金”可持续发展之路。(李炳)




视频编辑:王杰文 贾艺恬 王英

编  辑:赵   棠

责  编:魏红光

审  核:徐   焘




更多新闻请扫描关注以下二维码


甘肃临泽
甘肃省临泽县提供各类政府信息的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