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丧葬·祭祀篇丨年三十“接祖”

民生   2024-11-07 19:54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年三十“接祖”

田海燕

多少年来,年三十我们全家都很忙,九点左右吃过早饭,奶奶和母亲坚守厨房,父亲擦门、擦窗户,我和哥哥挨个儿贴对联,大门、房门、灶台、猪圈……窗户、院落里的树干上都贴上一纸红色方块,红彤彤的一片,甚是喜庆。
中午简单的吃点面、喝点汤,爸爸便开始将桌椅板凳搬到门前池塘边清洗, 厨房里已在准备年夜饭。我和哥哥满村子乱跑,一会儿回来汇报,哪家吃年饭了,哪家又吃饭了……言下之意,是在催母亲。母亲回一句:“他们家不接祖。”
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别家的桌子边围满了玩牌逗乐的人,别家的娃已在走街串巷,我们家才开始行动起来:爷爷是兄弟三人中的老大,其他两房的爷爷、叔叔、弟弟、妹妹,陆陆续续的来到我家。父亲便小心翼翼地拿出竹子编制、外面糊了一层白色蜡纸的灯笼,抽出底座插上短短的蜡烛,点燃后轻轻地合上。然后提着灯笼,带领着一大家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一处偏僻的河边,铺上长长的一排稻草,再依次一堆一堆相对独立地放好祭祀用的冥纸,依次点燃,一一喊着祖先的名字,接他们回家。父亲口中念出一串长长的名字,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有多少代、多少人,我的爷爷也在其中。
名单念完,意味着该接的祖先已接,家人们齐齐整整地走回家。父亲便把灯笼挂在门头,招呼祖先坐下。屋子一下子肃静起来,大人们目光注视着桌面,表情严肃;孩子们也安静下来,屏住呼吸,不敢随便走动。母亲在奶奶的指导下做好了菜,叔叔伯伯们小心翼翼地将菜端上桌,退到周围。这不是一般的菜,是祖宗留下来的菜品,只有奶奶知道,后来母亲经手,再后来特意让我抄到纸上交给了嫂子。主要有:鸡、鱼、肉、圆 、肠子(家禽家畜均可)、黄豆、萝卜、咸鸭、干子、蔬菜,十全十美;据说有位祖先吃素,萝卜就是为他准备的,后来加了一个炖鸡的汤锅。碗筷摆好后,父亲才拿出鞭炮挂在门外的树干上点燃,吃年饭的爆竹声便在全村最后一个响起。
父亲恭敬有序地给各位先人斟酒,一圈结束,停一会儿再斟酒,酒过三巡。貌似先祖就餐时,叔叔们便在桌前对门的方向放一层纸袋(以前是蒲团),从年长的开始,依次跪拜;父亲站在一旁,根据跪拜人的身份、年龄,说些希望祖先保佑的吉祥话。
祖先们似乎是酒足饭饱了,我们全家人才按照长幼尊卑依次入席,热热闹闹吃年夜饭了。这是一桌丰盛的晚餐,特别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办齐有鸡、鱼、肉、圆的年夜饭,很不容易。我家当时也不富裕,但这一桌年夜饭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准确地说,这并不是为我们自己准备的,是父亲年复一年的坚守,是亲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思念。
年夜饭结束了,祖先们也许是住下了——每天早晨,父亲洗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碗装着加热的鸡蛋恭敬地放在堂前桌后的书案中间,再燃起三五支香,倒上三杯清茶,拜上三拜;中饭、晚饭前也会换上热饭热菜,一直坚持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那天,父亲会早早起床,摆好祭品,燃香跪拜,再点一挂爆竹,将祖先们送走。
年三十接祖先,从年夜饭开始,到正月十五祭拜放炮送走,这是父亲每年过年中最大的事情,也是他执意回老家过年的初衷。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他便一个人坐车回老家,打扫卫生,购置物品,就是为了准备这顿特殊的年夜饭,表达父亲对先人的思念和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