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民革老党员赫崇清的故事

政务   2024-10-17 11:45   北京  


赫崇清(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郭权祺 摄


国庆节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收到一封来自辽宁丹东的特别来信——写信人是一位与新中国同龄的民革老党员。她的名字叫赫崇清。10月8日,本报记者赶赴英雄城市丹东,探寻她与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我提的一点建议,你们还大老远来采访我。”在民革丹东市委会机关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赫崇清老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赫大姐”。白衬衫加深蓝色的西装外套,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扎着马尾,身形高挑、消瘦。“知道你们来采访,赫大姐激动坏了!”民革丹东市委会副主委于晓丹一边让座一边介绍。


“她一直是那样。”头发总是利落地扎起,最常穿的也是早先时兴的那款深蓝色外套。纵使岁月爬上脸颊,脊背也不似从前那般挺拔,但身边人提起赫崇清时,依然会给出这样的评价。对于外在,赫崇清向来是疏于经营的。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她总有许多事情要忙。




一封信的使命

一篇讲稿,一些教具,一个布包,这便是赫大姐外出宣讲时的全部行头。6月盛夏的一天,赫崇清独自乘坐公交车,前往振兴区锦绣社区,布包里装的是一个个她亲手制作的小型展板。


这已是赫大姐作为丹东市老科协报告团成员的第50余场宣讲。主题是她最为擅长的内容之一“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记者出身的她,总能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这场也不例外。


每一次宣讲结束时的热烈掌声,是她坚持至今的动力源泉。即使,她现在已经很难听清了。赫大姐犹记得在金桥社区的一次宣讲。结束时,她走下讲台,从人群中穿过,听众们侧过身子,一边热烈鼓掌,一边送上“讲得真好”的赞语。回忆到这里,她脸上充满笑意与自豪。


这几年,赫大姐的听力下降了不少,旁人与她讲话要趴在耳边说,才能听到。但她的声音依旧如年轻时一般洪亮,讲课方式又很特别,所以仍有不少社区请她去宣讲。


说起这特别的讲课方式,赫大姐还有些不好意思。之所以要用自制的展板授课,是因为她不太擅长用电脑,更不知道如何制作演示文稿和操作多媒体。于是,她便选择了“笨方法”。


在准备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的宣讲时,赫大姐先是在电视上收看了相关内容,随后去书店买了报告单行本。像学生时代那样,将查阅的材料、自己的理解整整齐齐地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就连划重点的线,都是比着直尺画下的。就这样,反复学习了一周,赫大姐才逐字逐句地完成她的讲稿。而后,她又着手准备展板:将打印的大号黑字体的“天眼”“悟空”“奋斗者号”“深海一号”等科技成果名称黏贴在展板上……准备一堂宣讲课,赫大姐要跑很多趟打印店。


赫崇清在报告单行本上认真做笔记。


起初,赫大姐的宣讲略显“青涩”。虽然已是大多数人眼中的老前辈,但要登台授课,她心里不免还是有些打怵。在丹东民革组织的帮助下,赫大姐有了两次“练手”的机会。“赫大姐退休后多年义务宣讲,很执着,令人敬佩,我们都很支持她!”民革丹东市委会主委李文生告诉记者。在为丹东民革的党员们开展了两次宣讲后,这句“赫崇清的宣讲很好”的评语口口相传,陆陆续续便有社区找到赫大姐,请她去宣讲。


宣讲的次数越来越多,赫大姐的授课也越娴熟,也更愈发认识到宣讲带给听众们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她萌发了一个想法——组建一支由民革老党员组成的志愿宣讲队伍,让更多民革党员中的老年志愿者发挥余热!于是,赫大姐写下了一封建议书,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了出去。从丹东到北京,这封信跨越千里,抵达郑建邦的案头。


“我就想提个建议,履行民革党员建言献策的职责。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用实际行动践行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这就是我这次建言的初衷。”聊到为什么要给郑主席写信,赫大姐这样说。




另一个她

在宣讲以前,在丹东几乎没什么人知道赫崇清的名字,但“赫丛青”却小有名气。这个名字有时会出现在报纸刊登的小诗落款处,有时又题写在书籍的著者处。“赫丛青”是赫崇清的笔名。


1975年,26岁的赫崇清做了一个绮丽的梦。“……行过一百步,见一陡峭石崖,高不可攀,崖下碧潭,深不可测。石崖顶端,丛丛翠绿欲滴的万年青环绕一枯树,枯树上有一异花……”在梦中,她与灵花对诗,醒后仍清晰地记得这梦中之事,《奇梦记》便写在了她的日记本上,这也是笔名“丛青”的来历。


恢复高考后,赫崇清考上了丹东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这里,她的文学天赋得以挖掘。大学期间,一位教古代文学的老师深深地影响了赫崇清。为了上好这门课,赫崇清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一天深夜,有位教师看到教室还亮着灯,以为是学生忘记关灯,推门一看,冻得脸颊发红的赫崇清仍在捧着一本厚厚的教材学习。


“那次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反而给炉子添了一铲煤,告诉我注意休息,不要通宵学习。”几十年过去,赫崇清依旧记得那位老师带来的温暖。但那时候的她,并未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为了读书,她常常“猫”在宿舍楼梯间里,借着那里的灯光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赫崇清从一位读者,逐渐拿起笔开始写作。


1988年,赫崇清加入民革组织。“丹东民革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政治学习,多次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引导民革党员积极向上,多作贡献。”赫崇清说,她在组织的关怀下,不断成长,始终牢记丹东民革老主委的那句话“民革党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建言献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台湾有一位名叫何传必的女诗人,祖籍湖南长沙,著有《冰絃散文集》等。何传必的哥哥在全家搬往台湾那年,选择留在大陆,来到东北支援建设。在丹东一家中学任教的他,与赫崇清成为朋友。


1991年,两岸交流渐密。何传必随即给哥哥寄来信件,里面是她写下的6首诗。了解赫崇清才情的何先生,便立即将妹妹的诗拿给赫崇清,请她和诗6首,并寄回到台湾妹妹家中。


赫崇清所写地和诗6首。


这一次,“丛青”传到了台湾,也让赫崇清意识到,原来文字也可以连结两岸,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自此,她便常写一些与两岸有关的诗词、对联,投稿给报社,孜孜不倦。其中《九日寄台湾同胞》和两副对联得以发表。




“我愿意”

在东北,人们常常用“愿意”一词替换“喜欢”。在与赫大姐近三个小时的交谈中,记者听到了不知道多少次“我愿意读书”“我愿意写诗”“我愿意工作”“我愿意做这些”……一句句“我愿意”勾勒出赫大姐的全部热爱。那瘦弱单薄的身体里,仍迸发着勃勃生机。


退休前,赫崇清曾在丹东广播电台做过记者。赫崇清最“得意”的是她不怕吃苦,善于在基层挖掘新闻线索。“没事我就爱上社区里走一走,溜达溜达。”她向记者讲述了两位默默奉献的“小人物”故事。一位是连续六年除夕之夜主动到城市面山防火的基层干部,一位是半夜时冒着大雨到住户家中帮助排水的社区民警。后来,这两位“小人物”分别成长为全国优秀军转干部和公安部二级英模。


回忆起做记者的日子,赫崇清有点兴奋。一次冒着大雨去部队采访让她至今记忆犹新。“那天采访刚刚结束,大雨停歇,鸭绿江恢复了风平浪静的模样。一位战士带着我乘坐冲锋舟返航。望着这片历经战事沧桑却碧绿依旧的江面,一股豪情涌上心头。”“绿江美,戍艇掠波飞。鹿岛南开黄海阔,长城北踞虎山威。使命镌心扉。”这首由景而发的《绿江美》,成为“丛青”又一篇在报纸上发表的小诗……


退休后,赫崇清反而更忙了。刚退休,得知丹东民革要出一本回忆录,她当即主动请缨,成为《丹东民革五十年》一书的撰稿人之一,“民革组织给了我很多关怀帮助,我也要为组织做些事情。”


后来又受到多个单位聘请,赫崇清担任了《丹东市志·综合卷》总纂、《丹东满族续志》主编兼撰稿人之一、《丹东政区概况》《丹东移动通信志》《丹东年鉴(2019)》《丹东年鉴(2020)》编辑、《丹东抗日游击区》《丹东文史书库》(六本)校对等工作。


赫崇清所著书籍


一千万字——这是赫崇清15年来参与撰写、编辑、校对、评审的已出版志书类文字的总数量。2019年,赫崇清出现在《关于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典型的通报》中,被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


除了宣讲中共的政策、创新理论以外,抗战精神的宣传也是赫崇清关注的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立国之战”的地位,让丹东永存国人的记忆之中。除此之外,这座红色东方之城还涌现出了邓铁梅、杨靖宇、李春润、苗可秀、宋铁岩等众多抗日英雄和爱国志士。


近期,赫崇清还在撰写跟抗战有关的书,她常常被笔下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潸然。为了写这本书,她一个人赶往沈阳,在沈阳市图书馆旁租了一间小小的卧室,方便研究查阅史料。她还到抗战老兵的家中、亲属处面对面采访。听不见,她就拿着采访提纲,请对方用纸笔写出来。“这本书还没写完,还不知道能不能出版。”赫崇清嘴上这样说着,眼睛里却溢满了期待。


75岁了,干嘛还这么拼?“我愿意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桑榆宣讲我参与,发挥余热传党音;白头虽老赤心在,伏枥仍存万里心。赫崇清始终还是那个赫崇清。一如她在年轻时写下的那首自咏词作《永遇乐·咏雪》,随境遇反复修改,但其精神始终如初——


永遇乐·咏雪
赫丛青

瑞兆丰年,祥萦北地,纷纷六出。似蝶轻歌,如花曼舞,飘下青云路。粉妆远岫,银雕近野,是处琼楼玉树。秉纯真、清操洁质,拒却东君一顾。


初临秋晚,终辞冬暮。沧海廖天何处?身化清泉,心融甘雨,频把真情露。绿芳丛里,红香枝上,润就风光无数。欲同那、东风丽日,共留春驻。




为霞尚满天


金秋十月爽,浓浓敬老情。今日之中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蔚然成风,最美“夕阳红”正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可见、时时可感。今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向全国的老年人致以诚挚问候。


桑榆未老,银龄生辉,银发生活正美好。如今,一些老年朋友走进基层、走上讲台,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这其中不乏民主党派成员的身影,民革党员赫崇清就是一个代表。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民革党员,但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凭借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入基层开展各类主题宣讲。以接地气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宣讲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用质朴的语言,讲解民生政策、传递信念力量。老骥伏枥志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


人虽至老年,岁月不败壮志、岁月反添经验,老年期依然可以是一个有作为、有进步、有价值的时期。人生暮年依旧自强不息,给年轻人树立起不怕挑战积极向上,永远有出发勇气的榜样。可谓,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5个敬老月,活动主题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敬老是德,爱老是心。敬老爱老,不止在十月。让我们一起为我国老龄事业尽一份力,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老年人的夕阳更红、桑榆更美,让“银发力量”持续绽放时代光彩。

《团结报》10月17日1版

《团结报》10月17日3版



者 _ 陈晓燕 郭权祺
本期编辑 _ 郭权祺 张翕然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报团结网
倾听民主党派声音,记录多党合作进程,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团结报-团结网公众账号,以独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文史资源,展示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了解名人轶闻,回顾风雨往事。愿与您携手尽览同心盛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