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调查》和《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课程汇报暨实践总结会在文南楼404教室举行。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院党委副书记乔伟峰老师、副院长李锋亮老师、研工组组长郭菲老师参加了汇报会,会议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本次会议由研团实践部副书记、2023级硕士研究生潘婷主持。
活动概况
本次调研聚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两大主题,于2024年9月11日至9月15日顺利成行。调研实践共集结37名教研院师生,包括3名资深带队教师,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7名教育博士,2名学术型博士生以及12名学术型硕士生。团队成员们深入教育教学单位实地展开探索,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确保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本次实践分为三个支队,分别为江西南昌支队、山东支队和浙江天台支队。参与实践的师生经过前期实践调研方案设计与修改,实践中期紧锣密鼓的开展实践,实践后期调研资料的整理与调研报告的撰写,力求达到“有真实问题,有研究深度,有实际收获”的课程目标。
潘婷介绍实践总体情况
三个支队的队长分别介绍了各自支队的具体实践情况。2023级硕士生罗裕佳介绍了江西南昌支队的实践情况。该支队由李锋亮老师、邓经超老师带队,与10名同学一起前往南昌大学、南昌市第五中学、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践主题,分为两小组展开具体调研。
罗裕佳介绍支队实践情况
2022级博士生沈王琦介绍了山东支队的实践情况。山东支队由乔伟峰、谢立艳两位老师带队,组织13名同学赴山东省济南市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前往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结合具体研究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并于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开展了红色实践活动。
沈王琦介绍支队实践情况
2023级硕士生陈毅卓介绍了浙江天台支队的实践情况。浙江天台支队由郭菲老师、郑力老师带队,8名同学参与其中,以“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践主题,参观、座谈、访谈天台实验小学云锦小区、天台中学、天台县教育局等实践单位。各支队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产出多份调研报告、案例研究、实践纪实新闻推送和思想感悟,收获颇丰。
陈毅卓介绍支队实践情况
支队成员调研汇报
在总结会上,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们按照支队分组,依次汇报了各自的调查过程、主要发现、深入分析与反思,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各小组的教育博士生也就实践中撰写的案例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逐一呈现。
江西南昌支队
2023级硕士生罗裕佳向大家介绍了第一小组在调研南昌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对南昌大学、江西铜业等单位的深入走访情况。调研显示,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政策和经费保障,高校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企业设立奖学金并共建合作平台,形成较好协同效应。小组建议进一步优化校企沟通机制,增强产教融合实效,助力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教育博士陈傲寒代表基础教育小组在线上简要介绍了支队教育博士成员的案例分析报告,并详细的介绍了以江西省2024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为例的学位授权审核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理论。
罗裕佳汇报
陈傲寒汇报
2023级硕士文照淳和赵琳作为第二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第二小组调研了南昌市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深入探讨了中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发现,一些高中为追求升学率,过早注重竞赛培训,使得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功利目标交织。此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学校之间竞争激烈,阻碍了资源共享。小组建议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避免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并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公平有效的教育体系。此外,建议加强实证研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赵琳、文照淳汇报
山东支队
山东支队第一小组在2023级硕士生孟祥昆的汇报中展示了其在产教融合领域的调研成果。小组走访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济南大学、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探讨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模式。研究发现,“企业+学校”双元制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高校与企业在联合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小组建议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政策,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教育质量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博士魏梅芳汇报了她基于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新蒙班”案例,对制度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分析,内容涵盖新蒙定向学生培养中的“扶志”工作、“扶智”工作以及经济资助措施。
孟祥昆汇报
魏梅芳汇报
2021级博士生王春晓汇报了山东支队第二小组在济南市的科学教育调研成果。调研显示,济南市通过齐鲁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产教融合,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工程认同感。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校企双导师制等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小组建议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为区域经济和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教育博士生王英豪汇报了小组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育人模式。学院秉持“学生为本、项目为源”原则,通过校企联合导师制、实践基地共建和多学科交叉,全面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此外,济南市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上实现创新,通过全学段贯通体系和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建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市区合作推动了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小组建议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广科学教育联盟模式,强化区域教育的辐射力和持续发展力。
王春晓汇报
王英豪汇报
山东支队第三小组在2023级硕士生温子扬和教育博士张挺的汇报中,展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教融合在济南的实施成效及挑战。温子扬介绍了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分析济南市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指出多方利益协调在该模式中的关键作用。张挺则重点汇报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效果、文化创意产业的产教融合对学生培养的影响,以及青岛科技大学(淄博)科教产融合基地的实践案例。小组结合现状分析了产教融合的难点,并提出阶段性解决方案框架,为更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提供参考。
温子扬汇报
张挺汇报
浙江台州支队
在2023级硕士生王小寒和教育博士生罗媛的汇报中,浙江台州支队第一小组深入剖析了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家庭角色。王小寒以台州市天台县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观察法,揭示了当前生涯规划教育在“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实施情况,以及面临的教学融合与一体化培养的挑战。罗媛博士从家庭视角出发,采用访谈和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定量数据,分析了家庭在青少年生涯规划中的重要角色及遇到的困境。小组的研究为县域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改进建议。
王小寒汇报
罗媛汇报
在第二小组中,2023级硕士生贺子依和陈毅卓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密云和浙江天台的教育实践进行对比调研。小组深入探讨了两地在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异同,并研究了地域差异如何影响教师的职业成长与教学效能。通过调研,小组总结出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为推动不同地区的教师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教育博士李永梅和杜曼聚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案例研究,深入探究教师成长共同体与教学效能之间的关联。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博士组分析了当地教师在共同体环境中的成长路径及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此外,小组提出构建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劳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组建议在高考和国家政策层面推广优秀教育案例,发挥更高平台的引导作用,以推动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
贺子依汇报
陈毅卓汇报
授课教师总结发言
汇报结束后,乔伟峰老师和郭菲老师作为授课教师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乔老师指出,此次实践不仅为研究团队带来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成为了师生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在发言中,乔老师从问题、方法、理论和伦理四个方面向大家提出了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未来研究的阶段性反思方向,包括:“实践问题是否一定是研究问题?”“什么决定了一个实践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还是解释性研究,用什么方法逻辑接近问题本质?”、“使用理论时,我们是否考虑了理论适用的边界条件?”等。这些问题旨在推动实践的队员从不同维度深化思考,并反思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郭菲老师则从实践的实际收获角度出发,鼓励团队成员关注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之喜与启发,特别是与原先假设不一致的经验。她建议大家跨小组合作,将实践中的发现进一步打磨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争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从而将此次活动转化为一份有实际意义的产出。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在经过深入汇报与讨论后,本次实践总结会圆满结束。总结会不仅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激励了实践支队在未来继续深化实践、优化方法。本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教育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了专业能力与认同感,真正达成了“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图文 | 潘婷 雷佳琪
编辑 | 周芯宇
审核 | 潘婷 马紫晨 郭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