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组织慰问小组走进92岁抗美援朝老兵家中——“老英雄,我们给您拜年啦”

时事   2025-02-05 14:21   北京  

欢天喜地过小年,热热闹闹迎新春。

1月22日,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内贴春挂福、暖意融融。这天一大早,由该退休所工作人员和当地小学师生代表组成的慰问小组,来到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荣赞家中,送上慰问礼物和新春祝福。

王荣赞,1933年3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9年11月入伍。1950年10月,时任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宣传员的王荣赞,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先后参加了首战云山、收复平壤、临津江战役等,先后荣立三等功11次、小功1次。

“老英雄,过年好,我们给您拜年啦!”看到慰问小组到来,王荣赞热情招呼他们进屋。寒暄过后,慰问小组成员便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忙着贴春联,有的忙着打扫卫生……“哇,这里有这么多奖章证书。”正在擦拭书柜的三年级学生刘松颐发出惊呼,顿时把大家吸引过来。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枚临津江战役后颁发的三等功奖章……”看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神,王荣赞的思绪飞回70多年前那个天寒地冻的战场。

1950年12月31日,临津江战役正式打响,临津江北岸,志愿军近百门火炮发出怒吼。“嘀嘀嗒、嘀嘀嗒、嘀嘀……”随着冲锋号吹响,志愿军将士们迅速褪去身上的伪装,奋不顾身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向江对岸冲去。

“那时我个子小,过江时脚没踩稳,滑了一下,防水裤里都灌满了冰冷的江水……”对那次战斗,王荣赞记忆犹新,“当时冻得我四肢止不住地颤抖,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跟着部队往前冲。走了四五里路,部队临时休整时,我才脱下防水裤,把水倒出来,换上棉裤。”

解放汉城后,347团在汉城北津宽寺一带休整,期间召开总结大会,为王荣赞记三等功。

“正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前辈舍生忘死,才有如今的盛世中华。”文职人员刘明旭深有感触地说。

和刘明旭感同身受的还有慰问小组成员、护士庞月。她每次到王荣赞家上门巡诊时,都会听王荣赞讲述他的战斗故事。

“王老,再给大家讲讲您二次入朝参战的故事吧。”庞月熟练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封面泛黄的日记本,递到王荣赞面前。

“就从这张在朝鲜新仓里拍的照片说起吧……”王荣赞翻开日记本,从扉页里取出一张老照片,开始娓娓道来。

1951年4月,王荣赞受伤后连日高烧不退,和其他伤员一道乘专列回到后方医院治疗。康复后,王荣赞和其他战友多次申请重返前线。6月10日,王荣赞的申请得到批准,他和战友们激动得彻夜未眠。

6月11日,王荣赞和战友共200余人,再次跨过鸭绿江。王荣赞重返前线,更加积极要求进步,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951年9月20日,第一次面向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幕,王荣赞至今历历在目。

“爷爷,您真勇敢,是个大英雄。”面对学生们的夸赞,王荣赞连连摇头说:“和在战场上负伤、牺牲的同志相比,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才是大英雄。”

王荣赞的朴实话语,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因为这身迷彩绿,青春更加闪耀。只要一朝戎装在身,就要时刻保持冲锋姿态。”退休所一级上士王模强说。

“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的生活幸福了。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牺牲奉献换来的,你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烈遗志,练强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阳光透过窗户,不觉间已到中午时分,在与慰问小组一行人道别时,王荣赞嘱咐道。

“身处伟大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奋斗?”返程的路上,文职人员张晓宇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身处盛世不负盛世。只要把个人的目标融入强国强军伟业,心怀家国天下,挺膺奋斗担当,每个人都是主角。”(徐艺洋  李禹墨  荣俊运)

(中国国防报 2025年2月5日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轩玮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军号APP   

中国国防报
《中国国防报》官方微信。关注国家安全,助推国防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