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在北美的两次经历,对我的思想有重要的塑造。
这种直接的经验性塑造,并非书本知识的补充,而是直观的转变。
第一次经验是在多伦多这样的大都市做访问学者,因着另一种文明的冲击,我回国之后坦然地选择了一条更为冒险的道路,几乎是全部地重置,按下了reset键。
第二次的经验则是在南部圣经带的CIU接触了教会的多样性冲击,体验了不同形态的教会和事工。
我们的教会是欢迎多样性的。有一阵子,我觉得这里成了流浪动物收容所,许多受伤的弟兄姊妹来话聊包扎一下,又放飞走了。而我们也鼓励自己的成员有计划地“窜访”不同的教会——没有对比,怎么知道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呢?
所以,我到任何新的教会做客座讲员,第一次总是讨论“使命”,如果还有第二次,就会讨论“多样性”——恩赐的多样性,事工的多样性,神学背景的多样性,Demographical多样性,外展的多样性……
当然,还有形而上学的多样性,或者说,教会形态的多样性。这一点之所以形而上,是因为作为一个地方教会,我只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形态——虽然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与大多数教会不同的形态,但仍然只能是一种。于是,在形态上,我只能鼓励其他教会体现更多不同的形态了,但这是在我的直接影响力边界之外,所以只能听之任之。
经验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的人本主义……算了,我这样说下去会被狼人杀的。
对了,请看我复制粘贴的《事工哲学(6)|多样性》。
成员的多样性。同质化的成员是教会成长的阻碍,也是造成教会间隔阂的原因之一。听说过同质化的团契(请大家随意脑补),但很难听到同质化的教会—也许“校园”是个特例。我的理论依据很简单,同质化是多样化的反义词,就此打住。 神学的多样性。我请了一个威敏毕业的弟兄来接我的牧师职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平衡CIU的神学(update:没有成功,一地鸡毛。以后不做这个尝试了)。我年龄大了,经济状况也不佳,所以顺便在CIU读博,严格的说我还是应该到别的地方去的(比如牛津、爱丁堡、洪堡之类)。神学多样性并不是说没有依据(Scripture就是最终依据),而是说在牧会的时候不强求会众赞成我的一切观点。牧会就是一个大家一起成长的过程,通过耐心的传道,大家慢慢会越发具有属灵洞察力。 恩赐的多样性。……事工很多,需要的恩赐也很多。但恩赐是……随己意分赐的,并不局限在具体的人,而是赐给整个教会。拥有恩赐而不使用服侍教会的人,会失去自己的恩赐,这种情况是常常能看到的。上帝若建立教会,其中却缺少核心恩赐,我们应该好好祷告求圣灵赐下所需的恩赐,或带领有恩赐的人来加入我们。
- 你不讲道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版权所无,未经转载,请勿许可?)
如果我们发现,微信公众号不能满足心里对干净阅读的渴望,那么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我们本来更适合阅读eddyemma.com。——鲁益撕,a.k.a. 鲁益师
出品人:
kuawentrans(跨文翻译)——A Business As 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