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山东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江苏省南通市、湖南省常德市、安徽省肥西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有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常德日报摘录各地各校的经验做法,一探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路径。
常德自古就有厚德崇文、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车胤“囊萤夜读”的历史典故就出自这里。近年来,常德市坚持市域统筹、系统推进,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目前,县域普通高中26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7所,县中学生占比74.9%,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显著,思政教育、科技创新、艺体教育、校园阅读等保持全省一流水平,高考本科录取率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优质均衡、特色多样、整体提升”的县中发展格局。
在工作推进上统筹,扛牢县中发展之责。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把办好县域普通高中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龙头性工程来抓。一是强化领导抓教。突出“一把手抓教育”,引导各级党政领导争做“教育书记”“教育县长”,实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教育工委全覆盖。二是定期专题议教。市县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县中发展的突出问题,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1次到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开展联校支教。建立一名县级领导、多家县直部门联系一所学校的援教支教制度,结“亲戚”、解难题、当后盾。
在规划布局上统筹,夯实县中发展之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不断夯实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根基。一是优化学校布局。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0多亿元,高标准迁建6所县中,高质量整合9所农村高中,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好1-2所高标准普通高中学校。二是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20多亿元,增建教学用房、改造运动场馆、添置教学设备,建成7所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实现普通高中大班额全面清零、教室智慧终端全覆盖。累计化解县中债务8亿多元,让学校轻装上阵、安心办学。三是实施帮扶共育。开展示范高中与一般高中、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结对帮扶,推动县域内高中干部互派、教师互动、资源共享。建立湘鄂边省级示范性高中联盟和沅水、澧水流域市级示范性高中联盟,开展抱团教研,实现成果共享、共同提升。
在队伍建设上统筹,厚植县中发展之本。大力实施“三名四优”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一是发挥头雁作用。全面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注重从教师队伍中培养选拔校长,全市所有县中校长都是经班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等一线岗位历练多年后提拔使用,涌现出苏光、赵绪清、燕立国、侯宏泉等一大批名优校长。二是实施名师工程。构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成长体系,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岗位大比武大练兵等方式,持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开全省先河给予获奖对象10万元奖励。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优先保障县中用编需求,最大限度地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推行县中招聘教师提前校招、当场面签等制度,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三年支持县中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
在招生管理上统筹,激活县中发展之源。坚持公平公正招生,坚决遏制“掐尖”“抢挖生源”等招生乱象,有力维护教育秩序。一是严格“阳光招生”。从严执行属地招生政策,严禁跨区域招生,各县市区一中招生实行“指标到校”,杜绝打招呼、递条子、开后门。二是实行均衡编班。推动分班由“掐尖分等”转向平等均衡,不搞重点班、实验班。高中三个年级按成绩和性别平行分班,科任教师按职称、年龄、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让每个孩子均衡享受教育资源。三是推进评价改革。出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建立包括办学行为、文化成绩、全面发展三个维度18个要点的评价体系,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和“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坚决清理规范“十不得、一严禁”等负面清单事项,禁止学校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清北录取人数”“高分考生”等行为。
在特色教学上统筹,提升县中发展之效。构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效果。一是打造特色素质教育。推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将兴趣特长转换成专业甄选、职业规划优势,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高中。全市招飞、艺体等方面录取率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军校招飞59人、位居中南五省地州市第一。二是打造特色高效课堂。全面推行集体备课、磨课和校长推门听评课制度,推动高中课堂特色化、多样化、高效化,形成了桃源县一中“生本课堂”、石门县一中“五个转变”、澧县一中“卓越课堂”、鼎城区一中“渗透课堂”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破解了“拼时间”“重刷题”“搞培训”等低效教学手段。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氛围。深入开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支持县中挖掘学校文化底蕴,融入本土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丰富全员文体活动,营造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在多方协同上统筹,汇聚县中发展之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汇聚县中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依托基金奖励助学。做实做大市县两级教育基金会,目前市县两级教育基金会资金余额4.97亿元。二是鼓励各方齐帮互促。办好公益助学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捐资助学。比如,石门县一中争取多家企业支持,设立15项“园丁奖”;桃源县一中校友发起成立校友基金会,资金总量突破4000万元。三是做实家校协同育人。积极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教师暖心大家访”“家长考纪考风监督员”“晚自习亲子陪伴”等举措,开展高质量的家校互动,推动形成广大家长理解、支持、信任教育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山东在优化条件保障、稳定生源师资、深化帮扶协作、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统筹发力,县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县域高中与城区高中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
优化条件保障,夯实县中发展基础。省教育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分解11个方面、27条重点任务清单,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分工、督导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县中发展保障。深入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十四五”以来,各级安排专项资金100余亿元支持县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发送省政府教育督办函方式督促县中落实1000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06所省市特色高中学费标准在30%的比例范围内进行了上浮,为县中留足发展空间。
稳定生源师资,促进发展良性循环。将普通高中“公民同招”、属地招生纳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采取招生录取库比对、严查学生借读、严格转学审批等措施,杜绝城区高中到县中“掐尖”招生现象。将沂蒙革命老区纳入高校“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区域,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薄弱县中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强化县中师资培养培训。在职称评聘和绩效分配上向县中倾斜。建立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区域内服务期制度,严格落实严禁抽调借用县中教师,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三严禁”要求,全力稳定县中师资。
深化帮扶协作,精准补齐发展短板。深入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推进省级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等优质高中结对帮扶301所县中,帮扶率达87.5%。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省级或市级学科基地,截至目前,全省认定省市级学科基地780个,其中县中学科基地387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健全省、市、县、校纵向贯通的教研体系,针对县中开展有组织教研、送教助研。每年开展学考原始成绩分析,“一校一案”制定县中提升方案。
激发内生动力,点燃优质发展引擎。指导县中围绕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改革,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抓实常规管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省县中现有“齐鲁名师”、省市级教学能手团队2400余个。县中全面参与全省学科基地“启成”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入校“问诊把脉”1300余次。
国家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西针对县中资金短缺、教师不足、生源流失、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不断加大县中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县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全面落实属地招生政策,打好县中振兴“组合拳”,逐步探索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六维”县中帮扶体系。
多方联动,实现县中帮扶全覆盖。一是落实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式”帮扶,积极配合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4所部属高校与自治区5所薄弱县中建立帮扶关系。二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广东帮助广西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好20所县中。三是实施边境地区教育“结对式”帮扶,广西遴选4所自治区内本科高校、8所优质普通高中与边境地区8所薄弱县中开展结对帮扶。四是实施广西优质学校与县中“对口式”帮扶,遴选区内85所优质高中和10所本科高校帮扶83所薄弱县中。五是实施市域普通高中“协同式”帮扶,以设区市为单位构建优质高中与薄弱县中协同发展机制,每所优质高中至少帮扶1所薄弱县中。六是实施粤桂学校“协作式”帮扶,推动广东56所优质高中与自治区37所县中建立帮扶结对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广西共有4所部属高校、76所广东优质高中、14所自治区内本科高校及优质高中,通过托管、挂牌、办分校、人员互派、联合教研、共享资源等方式,帮扶153所薄弱县中,实现了县中帮扶全覆盖,县域高中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完善机制,县中帮扶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一是完善县中帮扶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县中帮扶投入机制。“十四五”以来,广西统筹普通高中专项资金26亿元,支持新建县中19所、改扩建259所,预计新增学位6.5万个。2024年新增资金约8亿元,全面改善部分县中办学条件,促进县中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全面实现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县中生源得到有效巩固。三是完善县中帮扶教师激励机制。为了让帮扶的校长和教师安心从教,广西党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出台“组团式”帮扶教育干部人才激励保障的若干措施,为援派挂职干部人才发放生活补助,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精准对接帮扶需求,协调解决帮扶教师子女入学、就医、职称评聘、岗位竞聘等实际问题和困难200余件。
近年来,甘肃把办优办强普通高中作为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的第一工程来抓,统筹省、市、县三级力量,集中摆布人、财、物三大资源,创新实施县中振兴工程,基本形成顺应发展大势、契合人民期盼、体现功能定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立足区域教育城镇化差异大的现实,历史性重塑县中发展新格局。甘肃紧贴甘肃地域跨度大、教育城镇化差异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把强县中作为重中之重。超前谋划实施县中振兴工程,省委省政府把振兴县中摆在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部署每年每县投入2千万元至少支持20所县中扩优提质。省级统筹调度、市县一体推进、县级主体实施。2024年省、市、县三级投入近8亿元,专项支持县中新建改扩建校舍、增设运动场地、配备教学设备、购置图书、培育和引进名校长。落实属地招生政策促进县中优质均衡发展,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彻底扭转了优质普通高中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现象。
着眼普通高中扩优提质的核心,全方位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力。在连续10多年实施普通高中攻坚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甘肃统筹推进高水平的师资、可持续的资金、可共享的资源一体发力,促进整体提质。
对标教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性构建教育质量提升的甘肃模式。甘肃实施教研支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开展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改革“六大行动”,分片区建成10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构建起集课程指导、学科教研、质量监测、资源建设、课题研究于一体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教研支撑高中教学提质的作用愈发凸显。实施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全域、全员、全过程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深入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实践,实现了高中数字教育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转变,形成数字化“变轨超车”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实施省际合作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教育部指导支持甘肃省和江苏省携手搭建起“1+1+N”高中发展新模式。
长期以来,南通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好高中”作为教育强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统筹实施“强保障、固生源、优师资、提质量”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道路。
紧盯教育优先保障,探索从“县级支持”到“全域统筹”的新实践体系。坚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软、硬件保障水平,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改善办学条件。南通各级党委政府将教育列为财政投入领域之首。保障教师待遇。
紧盯生源发展规律,探索从“保苗护苗”到“落地生根”的新实践路径。坚持属地招生和区域共进原则,每个县级板块均形成头部引领、错位竞争的“雁阵”模式。深化招生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通坚持普通高中属地招生、严禁跨区域招生。全市设立7个高中招生区域,中考独立划线,板块独立录取,互不争抢生源,以“保苗护苗”促进各地生源稳定均衡。落实转学要求。办好乡镇高中。
紧盯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从“选人用人”到“拴心留人”的新实践格局。
紧盯教学质量提升,探索从“稳步向前”到“改革提质”的新实践创新。坚持守牢教学质量生命线,创新实施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教育科研改革。突出精细化管理改革。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完善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流程,注重问题的发现与改进,促进学校管理提质增效。突出课堂教学改革。在市级层面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教学要求及“12条”配套课堂教学评价表,并迭代升级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立学课堂”教学改革。各县级板块竞相探索“立学课堂”的区域性表达,形成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改革生态。突出教育科研改革。注重团队作战。打破县域和学校界限,建立较为完备市、县、校三级教科研工作格局。注重分类指导。根据生源实际推进县域高中分类管理,建成高品质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和创新人才培育学校“3+1”共研共享体系。注重载体推动。持续27年深耕县域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全面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考试命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学科教师培训等工作。
“十四五”期间,肥西县结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作为推动县中振兴战略的新引擎,开辟了一条省会城市周边人口大县的县中发展新路径。
以创新布局与智能融合夯实县中发展基础。建立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肥西县明确数字赋能县中振兴路径,成立县级智慧课堂、国家平台指导团队,鼓励指导县中探索创新。“十四五”期间,根据县域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肥西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高中教育格局。累计投入10多亿元,集中配置数字基础设施,高中智慧课堂实现全覆盖,信息化设备常态化运转。聚焦教育教学管理,统筹应用开发,自建教育城域网、智慧教育云平台。
以多元协同与技术赋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数字化教研助力。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外引知名高校、省城名校,内联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向上借力城市优质师资力量,通过“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开展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带动县中教师能力提升。二是数字化培训跟进。三是数字化应用落地。
以数据底座与精准施教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指导选科。借助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系统,将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与个人测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照生涯唤醒、自我探索、测评指导、评估调整4个步骤,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基于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未来职业远景等方面的个性化精准选科。二是精准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借助智慧课堂,形成小数据驱动、大数据集成的数据赋能精准教学系统。小数据课前精准推送、课中针对教学、课后分层练习,实现教与学从批量向差异化、弹性化的转变,助力因材施教;大数据进行分析诊断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指导教师教研,达到减负提质增效。三是资源共享。通过“名校网络课堂”破解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的困境。借助数字化平台和智慧课堂系统,名校名师与县中师生实现异地同堂、高效互动。
自2022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认真落实《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要求,托管帮扶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和云南省洱源县第一中学,形成了助力县中强教兴学的“交大方案”。
高站位积极谋划,用责任汇聚帮扶合力。学校明确由学校基础教育办公室统筹,教育学院、地方合作办、交大附中等协同落实,动员师生、校友和社会力量,汇聚合力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为两所县中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高水平调研分析,用“精度”提升帮扶“效度”。学校所托管的洱源一中,是交大定点帮扶县洱源县老牌高中,至今办学93年,前期交大已助学助教近10年。另一所定安中学,也是交大与海南校地合作基础上的帮扶拓展。通过前期调研,两所县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相似之处,主要为优秀生源和师资流失仍然存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和生涯指导有待提升等。在全面评估问题和需求后,为托管帮扶提供了精准的工作锚点,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标准“三全”施策,用信念托起教育理想。“全方位”帮扶,强振县中教育信心。交大附中选派4位管理骨干前往两所县中;校团委每年定向选拔近10名优秀研究生开展1年帮扶支教,至今已选派97人;教育学院专家和附属学校校长近40人次,解决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等瓶颈问题;校友捐赠150万元开设“思源特班”支持学生综合发展;基金会“交大洱源—荣昶讲坛”进行生涯引导;海南研究院、大理研究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树立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全口径”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学院暑期学校、寒假实践周,机动学院暑期夏令营,将科创课程和学科拓展送进县中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质和核心素养。“全覆盖”强化,精进教师专业能力。学校依托教育学院和附属学校专业力量,通过系统化、模块化培训,为县中及整个县域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与全国大多数县中一样,锦山中学也经历过生源之困、师资之困、质量之困。2014年以来,赤峰市持续实施高中带动战略,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领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转型发展,实施初升高“五统一”招生制度,为县中留住了优质生源,构建起了良好教育生态。
文化铸魂、育人为本,为师生高贵幸福人生奠基。
教研引领、深耕课堂,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建构学生、学科、班级、年级、校际“五位一体”教研体系,扎实开展“六个教研”,真正做到教研常态化。
坚持“建模—破模—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改革路径,多年来通过“学案导学、分层教学”课堂、“阳光、生命、高效”课堂、“目标导向、问题引领、任务驱动”课堂等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形成了深度自学、合作探究、充分展示、精到点评、当堂巩固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坚持名校标准,品牌质量,细节功夫,建立起布置、检查、反馈、整改、评价、坚持的管理链条,强化部门例会制、项目责任制、工作清单制、督导评价制,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上下功夫,盯住关键人,管好关键事,做实关键处。
强师兴教、凝聚力量,以实干笃行培育“锦中情怀”。以圣贤气象、仁者情怀、学者风范为教师发展目标,实施人文引领、学术养育、科研拉动、生命成长的教师发展策略。
树立不看年龄看业绩,不靠个人靠团队的价值导向。扎实推进教师队伍“三级梯队”培养,突出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上好一门课、带好一帮人、蹲好一个点、抓好一条线。领导干部坚持深入一线听课教研,引领教师聚焦课堂研究,以榜样引领规范教育教学常规,学校管理由制度走向自觉。“学校的每一个发展都与我有关”的信念,培育出了专属锦中教师的家校情怀。
来源: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