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身兼企业家、业余拳击冠军和哲学博士的梅春雷先生为后院书友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哲学讲座,仅仅90分钟显然是不够讲完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的,后院再次邀请梅先生为我们开讲下半场!
下半场时间:9月15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华夏艺术中心楼3楼御香岩艺术茶馆,报名请扫码。
报名二维码:
1元扫码报名,名额有限
主讲人
梅春雷
海格云链集团董事长,深圳市政协六届委员,盐田区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常委,深圳市知联会副会长,业余拳击冠军,哲学博士(肄业)。
给初学者的四个建议
首先谢谢王老师,谢谢我们后院读书会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哲学沙龙。我今天的题目是《哲学地图导航》,力图是把整个西方哲学的问题向大家介绍清楚。
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当前学习哲学无论从学界还是在民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学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评职称,拿国家项目基金,还有学术地位问题,让每一个学者不敢让自己的领域太宽,以至于他们经常满足于小题大做,占山为王,这样的话他才有江湖地位,占领山头。
而且他做学问的方式更多的是训诂考据,往往容易概念到概念,而没有结合我们现实生活,就是它有学术传承的价值,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界的问题。
那么民间的问题在哪里?民间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多哲学爱好者记住了一大堆哲学家的名字,却不知道每个哲学家要解决什么问题,哲学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最后变成学以致知,学以致谈,没有学以致用。
还有我们现在有很多民哲,所谓的民哲是什么?民间哲学家。民哲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哲学,却想编造一个哲学体系,简直是开玩笑嘛,就等于自己思想的意淫。
那么我的建议,学哲学一定要完整系统地学,不要零敲碎打,在你没有掌握系统的问题之前,不要轻易地陷入某个哲学家。武状元苏乞儿降龙十八掌,最后他怎么打赢恶魔的?他用十八掌每一掌都有效果,但是都打不死对方,最后一阵风吹过来,把降龙十八掌的书连串地翻了一遍,他领悟过来了。原来降龙十八掌把它连贯地合为一掌,那是威力无穷。所以哲学问题我建议大家也用降龙十八掌合一掌的方式,这样的话威力无穷。
第二个建议就是带着问题学习,你把它当成一个寻宝的过程,它是非常有趣的,而不是很枯燥的。相当于爱丽丝漫游仙境,一点一点地去寻宝,去看别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被这个哲学家解决了以后,后来依然还要被下一个哲学家再解决。所以哲学史基本上都是刨根问底的过程,但是你刨出来的跟你认为的基石又被别人推翻了,这个就是哲学学习,永远在挖更深的地基。
第三个建议就是从最新的前沿哲学出发,回溯哲学史。因为前沿哲学已经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已经是对以往哲学的总结归纳,重新出发。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学习都是从最新的学习,不会去再去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物理学,开普勒的物理学对不对?你应该学最新的物理学,哲学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历史,但是我不建议你们从头开始。
第四个建议是仅仅学哲学绝对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习历史,因为哲学都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上的,你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的了解,你就对他当时的生活方式不了解。学历史还不够,还要学当时的——比如神话、小说、诗词,了解当时人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所以文史哲要一起学,以文史为背景来了解哲学,否则的话哲学的问题你很难理解。
当然我也要反对对哲学的一个误解,叫“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是纯粹胡说八道的,首先它们的领域不一样,另外它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为神学特别强调,当理性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应该信仰优先于理性对吧?那自然科学是主客关系,是把事物当作对象的,这种认识方法它是价值中立的。但是哲学的方式它是一个最整体的思考方式,它不仅考虑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它也要考虑到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它更加的复杂,它不仅仅考虑人的理性的一面,还得考虑人的情感、欲望,非理性的部分。
还有一个误解就是“哲学就是意识形态”,我认为把哲学等同于意识形态也是错误的。哲学是用来批判意识形态的,而哲学本身不是意识形态,如果你把哲学本身作为一个意识形态,那就说明它局限了,它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哲学三问之一:世界是什么?
接下来我正式进入哲学问题的探讨。
我今天不想讲任何一个哲学家的名字,我是希望你们回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从古到今哲学只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世界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怎么能了解世界?我何以认识世界?第三个问题,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就这三个问题。所以这三个问题代表哲学的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本体论。世界是什么?想了解所有的世界,这就叫本体论,研究存在本身,也就是Metaphysics,我们现在讲元宇宙叫Meta,Meta的意思是在什么之后。Metaphysics就是物理学之后,所以我们中国也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认识论的部分,你何以认识世界,比如说凭着你的感觉,凭着你的逻辑理性、归纳演绎,你怎么认识世界的,这个叫认识论。第三个就是伦理学,伦理学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我生活的意义等。所以只要学哲学,你们只要记住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掌握了根本,否则的话就是概念到概念,非常的空洞,是概念的空转,那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在此坚决反对哲学无用论。哲学有大用。
回到第一个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是什么”发源于人类的惊奇,我们惊讶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世界的主宰是什么?当我们在采集狩猎的时期,我们要判断斗转星移;当农耕的时候,要看到四季轮回,你总是要找到背后的力量。当然这个背后的力量在早期人类来讲,它是神秘的,万物有灵,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性,小精灵,大的就是神。那后面不可琢磨的就是命运。
人类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后,人类已经不满足于从神话的角度,从宗教、神的角度去解释自然秩序。我们知道早期解释自然秩序,比如说神谱,比如说荷马史诗,都是用神话来解释自然秩序的,神是背后的终极原因和主宰的力量,而且神是有分工的;到了哲学时代,它就进入了一个运动变化生成的模式,而不再是一个繁殖的模式。
所以到了古希腊城邦社会大概公元前600年以后,神就从人的思想当中退场了,或者说神从少数哲学家的思想当中退场,然后他们要通过自然本身来研究自然,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起源、开端、物质组成,有时间顺序,有背后的秩序。所以我们看到在早期的前苏格拉底时期,基本上都是就自然而论自然。所以在早期的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的书名全是一样的,叫什么?《论自然》。那当然《论自然》它是有不同的解释的,比如说有水、火、土、气、原子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背后的物质组成,以及它的开端。所以“本质”在之前叫“本原”或者叫“开端”。
后面有的哲学家就不满意于用物质来解释物质,所以我们就看到有人提出来数、几何、这种数学的规律,数学的比例关系作为世界的本原,比如说勾股定律。那其他的关系我们统一把它称成Logic,就是对事物要进行命名、言说。比如说我们有时候看电影,如果有一个精灵鬼怪,你把它的名字喊出来了,它的力量就消失了,因为你已经掌握了它。所以命名非常重要,所以认为Logic就是一种命名,是一种言说,是一种道,最后它就成为一种逻辑。
有一个大哲学家就提出来,你告诉我A是A,A到底是什么?A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说勇敢之为勇敢,美之为美,慷慨之为慷慨,你最后发现我说的慷慨和你说的慷慨不是一个意见,然后我们在争吵,那怎么办?我们就要用定义的方法把它这个概念给固定下来,一旦这个概念被固定下来以后,某个事物这个概念都是对应一个事物的,那么事物的本质就被你把握了。所以这个概念就称为“共相”,就称为“理念”。
目的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目的,比如说老鼠生来会打洞,猫负责捉老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那就是狗做了它不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拿耗子是猫的事情,所以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本性,都有它的目的,这个就叫德性论或者叫内在的目的论。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万事万物内在的目的,或者说它的本质。
到了古希腊时期,一个集大成的哲学家就认为万事万物最后就四种,所以叫“四因说”。质料因,就物质材料的组成,水、火、土、气。形式因,比如说数学关系、Logic。目的因,它有什么目的。后面是动力因,它用什么动力来驱动的。
后来希腊化时期,就是当亚历山大大帝灭了古希腊的城邦,然后东征波斯这一段时期,希腊的城邦社会已经瓦解掉,没人再谈自然了,大家都谈我怎么活下去,怎么样能没有痛苦,内心平静。所以一直到了中世纪还不谈自然的,因为中世纪谈的是神,哲学是神学的奴仆,只有到近代哲学以后,到了16世纪开始,就有这个就是自然,这个就是事物,或者叫事物本身,物自体。那么在“物自体”这个概念里边,事物本身是通过我的言说呈现的,但,也有可能你跟事物本身的误差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本身是不可了解的,物自体不可知,这个就又回到了很大的一个问题。
你的指称和定义,只不过是你的观念,可能是一种抽象,事物并不存在。这个时候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它有三个标准,什么是真理?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绝对性,真理必须是绝对的;第二个,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第三个,必然性。早期我们人类思想家研究的真理,都是从这三个标准出发,绝对性、普遍性、必然性。
对真理的追求,就叫Ontology,Ontology就是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也就是早期的Metaphysics。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开始认为真理就是绝对的自我意识。我们是通过绝对的自我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乃至于有一个大哲学家说,我们的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精神认识自我的一个工具。所以人类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一个环节。
当德国古典时期过去了,有的人认为真理是意志,跟中国的佛教有点类似,就是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表象,最后的根据都在意志,意志让我们产生欲望,然后我们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当然也有一个对立的哲学家说,我们的权力意志就是通向自我实现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我权力意志的表达和实现,这个就是自我的真理。
这些就是“世界是什么的”这个哲学的探讨,从神话的性繁殖的,进入了自然运动生成变化的模式,然后进入了自然来说明自然的四因,也讲到事物是不是可知,强调真理是什么,有的讲是绝对的自我意识、意志、权力意志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机械论,人是机器,人是符合因果定律的,所以在自然里面只有决定论、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所以有一句话叫“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因为那是随机性、偶然性的。
接着,进入今天的第二个问题,何以认识世界?
哲学三问之二:何以认识世界?
“何以认识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怀疑的态度。如果说在早期的人类思想阶段,他的情绪态度是惊奇,那么到了这个时期,人类的基本情绪和态度就是怀疑。
我怀疑一切可怀疑的东西,这就是近代哲学的开始,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设定了两个实体,一个实体叫广延,还有一个就是人的心灵。我们人是通过我们的心灵来认识世界,而我们心灵当中找到一个明白清晰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就是观念和事物的符合,所以这是一种符合论,只要我内心的观念和事物符合,那这就是真理。所以在这个时期,事物是中心,是判断观念正确错误的一个标准,所以叫符合论,观念符合事物,事物在中心。
那么我们的观念是什么?有哲学家站出来说,观念就是我们的感觉、印象,就好像外部的事物投射到你的心灵白板之上,你心灵是一块白板,外部的世界映射到你的心灵白板,你如其所是的显示出来,这个就是观念、印象。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我”最原初的观念,来构建我的真理体系。马上一个哲学家问,真理是不是一个命题?A和B的关系是不是A是一个观念,B是一个观念?那A和B的关系就是两个观念的关系,那既然是两个观念的关系,你凭什么告诉我它有因果关系?它只不过是观念的联想,观念到观念就是观念的联想,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而且我们所有的命题判断都是概念和概念的关系,你怎么样让概念到事物自身,你是没有办法的。
前面的哲学家有两种,观念到观念。有的人说取决于经验,有的人说取决于理性的逻辑推演,所以就变成了欧洲,尤其是以法国、德国为主的理性主义,他们崇尚的演绎法,强调推理;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强调清楚明白的观念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经验;没有经验基础的,比如说上帝、超存在,那我们统统可以弃之不理,这种叫经验主义。这个时候出来一个集大成者,他想把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洲的理性主义,想把观念到观念的因果关系的这个怀疑论,都把它解决了。
这个哲学家开启了一场哲学界的哥白尼运动,石破天惊地做了一个惊天逆转,他说观念是我们的中心,事实是怎么样都是围绕着我们观念转,因为你所有看到的事实都是你观念的表达。那马上又有人问了,那我说的事实跟你说的事实,我的观念表达跟你说的观念表达,表达出的如果不同怎么办?这个哲学家说,不会的,只要有理性的生物,不仅仅是说人,所有宇宙当中有理性的生物,他们都有先验的观念。什么叫先验?先验是先于经验、认识的条件,这个叫先验。不一定是先天,先验跟先天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在这个哲学家眼里,先验的同时也是先天的,就是说我们人的认识能力已经是由你的生物性或者说上帝刻了一些认识世界的范畴,叫先验范畴,用来组织加工我们的经验。
所以这个先验范畴就是我们的认识形式,我们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内容,我们的感觉内容被我们的先验范畴所加工、整理、有序化。如果说我们只有先验的观念,没有感觉的内容,那就是很空洞的,所以叫“经验没有形式则罔,形式没有内容则空”,所以我们的认识就是先天认识形式和后天经验的感觉的结果。
那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对我们认识的系统的加工能力,我们的感知能力就叫知性,我们系统把它编成了一个体系叫理性。这个哲学家认为,我们的知性就是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本身不可知,你所知道的都是由你的观念加工出来的一个判断,所以他的哥白尼倒转就是世界围绕着我们的观念转,所以观念是我们人认识事物的基础,而这种观念,这种范畴是先验的,甚至是先天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他认为我只要把我主体确定了,世界就确定了。
当然他马上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性,那你说物自体,那我们的理性呢?他还把理性限制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比如说超验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说的风水、神、上帝,这些不可知的东西,他认为理性是毫无能力的,一旦超出经验的就会出现理性的二律背反。比如说宇宙有没有边界,时间有没有尽头,这些问题都是超出我们的认知能力的,你就要放下理性的傲慢,接受信仰的启示,所以它限制了理性,为信仰要留出地盘,他认为超验的东西那是启示才能认识的。
这个哲学家留下很多问题,第一大问题,他说了我们的先天观念是一致的,然后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这是事实吗?我们中国人很多对亲属的称呼,在英语国家有吗?亲属的称呼是不是一个观念?不同语种之间它的先验观念是不是都是一样的?那我们怎么达到普遍性呢?第二个问题,你只考虑到主体性,那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判断的误差,我们看来比比皆是。如果大家的观念一致,怎么可能不同的人发现世界如此不同呢?
所以这个大哲学家太伟大了,我也不说他名字,怕你们走神。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就是近代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通通是唯我论的,通通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从近代哲学之父这个人开始,叫我思故我在,他就确定的清楚明白的我思,怀疑了一切就剩下我自己不能怀疑,从他开始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通是唯我论。
在这个哲学家之后,马上出现一个哲学家,他说世界就是非我,主客二分。世界就叫非我,我就是自我,从绝对的自我可以设定外部的世界,自我设定非我,然后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就是真理。那后面把这个自我意识又放大到绝对精神,绝对精神通过人的反思来认识自身,这个人就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
然后中国人非常崇尚的人马上出现了,这个人说,你不能还原到心灵,你应该还原到物质本身,事物本身,心灵是物质的结果,而非前提。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物自体,所以你把事物还原成心灵是错误的,应该倒转,这就叫唯物主义的倒转,他称之前的哲学都叫唯心主义,但是他做了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把自我意识问题给突破了,他认为自我意识由什么决定的?由你的经济基础,由你的阶级立场,由你的感性生活决定的,所以自我意识已经是结果而非前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扭转。
意识问题还继续往前发展,有的人否定了意识,要还原到物质,还原到社会生活,还原到你的阶级立场,你的经济能力,因为我们的确看到是有立场问题,也有国家立场问题,那这些都叫意识形态。
继续自我意识的研究,他认为我们的纠纷,我们的观念冲突,不是因为世界的外部,而是因为世界外部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判断;你的经验,你的宗教文化传统,通通影响了你的判断,所以最好的方法叫括弧法,悬置,把所有的这种前判断的先见或者叫偏见统统搁置起来。一旦你把前面的历史文化传统通通搁置了以后,他的理想就是让我们回到事情本身。把心灵擦亮,因为你的前见、偏见都是灰尘,你把这个擦亮了,那事物是不是如其所似的显现出来?这个人就是现象学的鼻祖,因为他谈现象本身,回到事情本身,让现象如其所是真实地反映出来,这个就叫现象学。
那现象学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悬置,或者叫搁置,或者叫加括弧。就是你看我们平时每个人在说一个事情的时候,你总是觉得他的立场,他的经验,他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他。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能力对这个东西加括弧?没有。所以他最信任的助手对他做出了致命的一击,说我们的意识,是无法如其所是的反映外部世界,我们的意识是由我们的前意识状态所建构的,这个前意识的状态,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爱好,我们对世界的领悟,我们的理解,这个就叫现象学的解释学,就是把意识穿透,穿透自我意识,发现自我意识背后的一个广大的世界。
研究观念问题其实就是研究语言问题,与其说先天范畴加工了我们的感觉经验,不如说语言加工了我们的感觉经验。那我们语言当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最核心的就是它的句法结构,它的逻辑形式。所以我们认识世界是凭借着我们的语言结构,也就是我们的语言的逻辑形式,所以语言的形式就等于这个世界的逻辑形式,语言的逻辑结构就等于世界的逻辑结构。其实这个就是前面那个哲学家,就叫观念决定世界。
再往前发展,就发展到不是数理逻辑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而是概念和事物的指称关系,这叫语义学阶段。那再往前发展,我们语言对事物的指称是固定的吗?那不固定。我们现在哪怕是名词,我们都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任何一个词,它的指称含义是由它的语境所决定的,是由它的场景所决定的。所以研究语言观念就一直到研究它的语境,而语境就是生活形式。
我已经讲了三个方向,一个是唯物主义的转向,一个是意识的突破,现象与解释学,还有一个语言哲学,还有一个方向。当今我们认识世界最佳办法是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我们总认为自然科学是硬科学,那自然科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经验。包括实验室里做实验,要收集实验数据就是经验数据,我们用的方法肯定是归纳法,我们不能用演绎法,演绎法是你要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你才能从这个前提来推出后面的结果,而且演绎法的前提已经包含了结果,所以演绎法是不能增加任何知识的,它最多只能帮你把现有的知识把它条理清楚,并不能增加知识,所有的知识的增量全部来自于经验,所以科学的发展是靠实验。
但是马上问题来了,既然是归纳法,永远有可能发生错误。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最后发现有一只黑天鹅,所以白天鹅就错了,于是重新改,改成所有的天鹅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最后发现一只红天鹅,你又发展一遍,所有的天鹅是有颜色的。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科学发展都是来自于你的认识的范围扩大,发现了反例,也就是说你原来的观念被证伪了,所以科学的发展是靠证伪来发展的。于是科学也不那么硬了,科学需要接受新的经验的挑战。
关于科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讲到经验实验,实验的时候你的经验能是白板吗?心灵能是白板,如其所是的反映事物吗?我们刚才说了,你对所有经验的加工,其实都是由你的认知范畴或者语言形式来加工,还有你的生存状态,你的情绪,所以我们经验里面含了大量的前经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从经验走向前经验,某种意义上来讲,经验它既有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也有认识者与认识者自身的关系,也有认识者与自身的概念系统的关系,所以任何一个经验离开了这个主客关系,离开了自我关系,离开了语言关系,通通是不成立的。
我们看到这四个方面,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我们对世界的解释,我们对世界的表达。
现在我们来到20世纪,这是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的四个方向,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向去发展,比如说现象学的发展,解释学的发展,语言哲学的发展,语言哲学还有不同的阶段,还有经验主义的发展,实用主义的发展。各自解决认识论的问题,只不过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所以说20世纪是语言学的转向,近代哲学是认识论的转向,就是从研究世界是什么到研究我们何以能认识,就是从第一个问题进入第二个问题。
20世纪语言学的转向依然是从属于认识论的,只不过它是通过语言,通过解释,通过历史文化传统来解释我们怎么来认识世界?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看到以英美为代表的都是研究语言哲学,语言分析概念、数理逻辑、指称、意义这些问题;欧陆哲学家,像法国、德国,更多的是研究现象学、解释学。70年代以后这两大阵营开始融合,而且还要把美国的实用主义融合。无论在欧洲对英美哲学的融合,还是在英美对欧洲哲学的融合,出现了两个大的流派,欧洲的流派提出了叫先验语用学或者叫普遍语用学。它认为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对象、符号、自我这个解释者,三元关系。语言哲学的早期,就是语言和事物的关系。现在我们要把三个关系通通纳入一起,世界或者说我们的对象,我们的客体,自我解释者,语言这三个要素合而为一,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先验语用学方法。
先验语用学要求从唯我论、从个人的判断到共同体的共识,我们每一个判断其实是共同的判断。当我们自己判断的时候,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自己其实是不敢对判断作出判断,而共同体的共识就是我们共同来检验它,这叫先验语用学。还有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和先验语用学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无非是说语言概念系统是先验的还是普遍经验的,都是讲的语用学。当然这个是欧洲的这一派的学说。
到了美国这一派,就是讲所有的真理的追求,其实都是我们共同体的信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就会有对不同真理的理解。它允许真理在不同民族、不同语种之间可以不同,因为往往我们的语言是不可通约的,所以他认为哲学的研究就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批判,不同文化可以做出自我的批判。所以真理就是信念,就是你共同体的信念,以往成功的这种经验,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往成功的东西,被你确定为信念,那么它就是真理,或者说它就是过去成功的实践,那就叫真理。不同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环境里面,它可能有不同的最佳实践,所以它就有不同的真理,所以真理就是信念。
前面先验语用学叫真理就是共识,在美国新实用主义来说真理就是信念,还有一个美国的哲学家提出来叫推理主义,他认为推理先于表征,就是我们总是以为经验是在前的,我们是用我们的语言形式加工经验。他说不对,其实我们对事物的经验是一种表征关系,但是表征关系是依赖于推理关系的,你先推理后表征,他认为经验是我们表征的结果。比如说这个苹果又大又红又甜,假设我说了这句话,它是一种表征,对事物的一个表达。那我们可以把苹果加一个括弧,又大加个括弧,又红、又甜,各个括弧。它其实是一个概念的语句,这个词汇是不是可以替代的?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有了苹果概念,大的概念,红的概念,甜的概念;我们在做出一个判断的时候,你已经在一个概念的网络系统里面了。我们在概念意义的网络里来确定一个词汇的意义,这样你才能用你的语言词汇来把你的经验给表达出来,所以推理先于表征。整体的语境优先于个别的词语,甚至整体的语境就规定了词语的表达和含义。
当我们说苹果,苹果又是水果当中的一种,我们为什么把它叫苹果不叫梨呢?不叫香蕉呢?我们是一步一步总结出的,这种果树结出的果子,而且能吃的,而且不是梨,不是桃子,它就是苹果。一个词就是由这个推理网络来把它规定出来的。
哲学三问之三:生命的意义何在?
讲到第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何以感叹生命的意义?何以要追问生命的理由?那是因为我们直面生命的虚无。古希腊城邦有一个智者学派,当中有个很出名的智者,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论断,所以我称他为虚无主义的鼻祖。他说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无物存在”,这个世界不存在;第二“即使存在你也不能认识它”。第一个问题是本体论的否定,第二个问题是认识论的否定。第三个问题是“即使你能认识它,你也不能把它告诉别人”,告诉别人他们听不懂,这是语言问题,这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这三句话就是最早的虚无主义。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哲学史就是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要克服虚无主义。
在本体论阶段,我们的情绪状态是惊奇。第二个阶段我们的情绪是怀疑。第三个状态,当前我们的状态是什么?虚无。所以当前人类的毛病是最多的,自杀率、自闭症、抑郁症最多……我们各类的精神疾病,我们的迷茫,虚无主义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当代社会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虚无主义。
从古至今就在追问,追问什么?追问我们存在的理由,追问幸福,伦理学就是解决生命的意义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既然是伦理学,它就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在唯我论的情况下,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在社会之中的,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自由,我们的责任,都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之中,而不能离开这个社会去追寻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伦理学有几种解释。第一,伦理道德来自于我们生存的需要,包括风俗习惯对我们的约束,法律制度对我们的约束,如果你不遵循伦理道德,在原始部落时期最大的惩罚就是驱逐出境,一个人离开了部落,他是无法生存的;后期比如剥夺你的一些分配的权利,于是人不得不去遵守伦理道德,所以那个时期认为伦理道德就是风俗习惯,你必须遵从,你从自我保障的需要出发,而且必须要有外在的强制,没有外在的强制人是不可能有道德的。这个是一种说法。
第二个强调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像一部机器就不用谈道德了,因为他又不是自己决定这么做的。人不是机器人,是有自由意志。我们有选择能力,所以我们才有对错,是非善恶之分。既然是自由意志,那么就强调内部问题,那内部问题有一大派,就是德性论和目的论这一派,预设了我们先天的目的和我们先天的良知,就像中国人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你有源头活水,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映万川,你的良知是生而带来的,是天理在你心中,这个是预设的,就是你一生下来就有的,这也是德性论的思想。这也是中国的《中庸》里面说的“天命之谓性”。
还有一种伦理学的对生命意义的研究。人最大的欲望是什么?一切欲望的总和就叫幸福。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是功利主义的问题。还有一个老学者说不是,你这是从后果看的,我们要不忘初心,就是从动机出发,就是说我为自我立法。这个老学者也是发起哥白尼革命的,他有两个著名的说法,一个叫“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自然立法,因为观念是中心。说到伦理学问题的时候,又说“理性为自身立法”,就说我自己给自己的法律,所以叫自律、自我命令。他从动机出发,他是“义务论“。义务论的缺陷是它也是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很空洞。
还有一种伦理学,现当代价值论的伦理学强调,也是唯我论的,强调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视角主义,从自我出发,从权力意志出发,我的价值就在于我的自我实现,于是它就成为一种拳头的哲学。
还有一种是强调绝对自由的,认为我有绝对的自由,我选择我负责任,我承担我的后果,所以自由就等于创造,就等于选择。这种是存在主义的伦理学。
到了最新的伦理学,就是先验语用学的伦理学,强调共同体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本体论的规范,也是认识论的规范。因为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概念网络系统,包括我们的交流对话,强调的是共同体,共同体的生活里边就包含了语言的规范,包含了伦理的规范。
然后对话必须是平等的。主人和奴隶之间能对话吗?将军和士兵能对话吗?他们不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所以建立在共同体之上的共识,它一定是要符合伦理学规范的,这个就是先验语用学的伦理学。
这个就是我们共同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第三个问题的再做一个回应,就是对那个智者的回应,就是“无物存在”,即使有物你不能认识它,即使你认识它也不能告诉别人,这个虚无主义的回答。我可以说近现代哲学都是失败的,我们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不仅没有克服,反而加剧了。
当代的虚无主义,可以说是近代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副产品。因为近代哲学和启蒙运动把我们带入了唯我论,带入了自我中心主义,离开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社会,把自我当作判断一切的标准。
第二个,弘扬理性价值,但是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它是价值中立的,它是冷冰冰的主客关系,它不是人与人的温情关系。近代哲学和启蒙运动,他们的目标是打破神权和君权的权威,却树立了自我的权威,把自我当作一切判断的标准。
所以我们说近现代哲学不仅没有解决虚无主义的问题,而且把我们原来所依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稳定的、可靠的真理系统打破了,也把神权打破了,所以上帝已死。我们既没有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没有了上帝这个依托,然后彼岸也消失了,上帝死了,此岸又毫无希望,导致我们每一个人普遍都处于焦虑之中。所以当近现代哲学消除真理和自我的同时,也就陷入了虚无主义。
互动问答
Q:给哲学小白推荐什么书?
推荐一位是德国哲学家阿佩尔写的《哲学的改造》,另一位是加拿大的哲学家叫查尔斯·泰勒写的《自我的根源》,如果读原著很困难的话,就读中国的哲学学者的书。比如:陈嘉映、孙周兴、赵汀阳、陈亚军、邓安庆。他们擅长的领域都不一样。邓安庆老师擅长黑格尔、伦理学,陈亚军老师擅长实用主义;赵汀阳老师,我认为他在中国是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孙周兴老师主要是尼采和海德格尔,当然他现在关注未来哲学,包括了技术哲学和艺术哲学。陈嘉映老师就是研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大家。这几位老师应该足够了。
Q: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问到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其实我前面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最后都有一个统一的落脚点,就是自我,就是人的自我生活问题。
所有哲学的落脚点一定是自我的改造,从哲学的改造到自我的改造,如果学了哲学没有去改造自我,那学习跟你真的没关系,可以不学习。所有哲学家都想通过哲学的改造来让社会更美好。
所以赵汀阳老师有一个判断,叫未来的第一哲学是什么?未来的第一哲学是政治学。
Q:如何理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知”?
古希腊城邦最聪明的人是苏格拉底,为什么说苏格拉底聪明?是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无知。因为无知是哲学的开始。无知是表示一种谦虚的态度,保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所以保持无知就是最聪明的。无知代表的是我要去了解世界,我要走向世界的态度,而不是自我满足、自得意满、僵化教条的态度。
Q:如何用哲学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你讲的这个是未来哲学关心的问题,就是讲技术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污染等等这方面的问题。我的老师孙周兴就说,未来是哲学的准星,就是面向未来,面向问题,而不是面向概念。
生态问题,包括核危机的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生物基因问题和环境问题,代表了未来哲学的研究方向,叫技术哲学。这些都是在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后带来的问题。
我上个礼拜拜访了楼宇烈老先生,90岁了。楼宇烈先生给了我们年轻人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自然科学技术要接受人文科学的指导,其实他对未来深深担忧,害怕科学技术资本像脱缰的野马,把我们人类带到了不可知、非常危险的地步,乃至于自我毁灭。
第二句话是要用合作来替代竞争。所有竞争的成功者都是合作的成功者,但是我们往往突出了竞争的一面,而没有突出合作的一面。这是楼宇烈老先生给我们的寄语。
Q:佛学和哲学有什么关系?
佛学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佛学和佛教是两码事,其实佛学也是研究天地宇宙的根本问题。你像目前的倪梁康老师,他研究现象学,现象学强调意识。倪梁康对佛学尤其是唯识学研究很深的,他是用佛学和现象学结合着看。另外,我不希望我们陷入一个模式,就是谁高明。如果认为佛学高明,那西方哲学就不用学了。如果认为西方哲学高明,那佛学又弃之一旁了,我认为它都是我们人类文化的思想宝库,你有时间都可以学。
Q:自我为什么是虚无的?
因为唯我论都是在主客关系模式下的。它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古代研究客体就是世界,这个是讲的本体论,世界是什么;然后是主体,近代哲学就是主体的觉醒,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就是主体的觉醒。所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是主客关系,主客二元关系。
早期的语言哲学是什么?是语言和客体的关系,就是指称论。张三是谁?李四是什么?用语言来指称它的对象。现代哲学像阿佩尔,阿佩尔说这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个是早期语言哲学,尤其是语义学或者说句法学时代。到了第三阶段,它是先验语用学,这是三元关系,原来是二元关系,近代哲学都是二元关系,主客模式。分析哲学的早期阶段,包括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是语言和和对象的关系。
到了阿佩尔,就是主体、客体和语言三者的关系。为什么唯我论是错的呢?笛卡尔的我思是不是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不是自我意识?德国古典哲学讲的都是自我意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都是自我意识问题,那自我怎么被突破?
我刚才讲的四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现象学的悬搁失败,由海德格尔进入生活世界,我说那个助手就是海德格尔,自我意识穿透到我们的生存状态,你的意识状态是由你的生存状态决定的。
然后自我再次被穿透。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语言,我们所有的意识活动是不是观念活动?观念活动是不是语言活动?那语言是被维特根斯坦穿透,穿透到什么地方?他认为我们就是在语言游戏之中。而语言游戏代表的是我们的生活形式。我们看到一遍一遍的自我都被穿透了。
佛教里面特别强调法则和我执的破除。所谓的法则是什么?法则就是绝对真理。他认为自己就是绝对真理。自然科学的绝对真理不存在,因为科学哲学已经把自然科学的绝对真理打破了,就是科学永远在变化发展之中的,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那么理查德·罗蒂说真理就是信念,阿佩尔说真理就是共识,所以法则就可以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检验。随着我们共同体交往范围的不断变化发展进行调整,所以这个绝对真理不存在了,那么法则就破除了,所有的判断,所有的观念都可能是错的。
我说自我是一种虚无,如果你不把自我奠基在生活大地之上,自我就是一个虚无,就是同一反复,所以要穿透自我。很多人把自我作为世界的出发点,但恰恰是反过来,自我是社会生活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这个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领会。别把自我当作世界的标准,每个人的自我其实都是生活的世界造就的一个结果,我们所有的自我理解都是解释学的循环,我们怎么选择这个故事,用什么线索把故事串联起来,通过这些20世纪的哲学,就把我执给打破了。
不要执着于自我,自我是一个虚无,它是被建构的,而不是建构世界的主体。为什么说近现代哲学是虚无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它把世界建立在自我之上的,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世界的建构者,而不是世界生活的一个被建构者。
很多人可能很迷尼采,但我不建议你们去读尼采,尼采是一个最大的唯我论者,因为尼采讲的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