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种植大蒜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记晋城市集约种植大蒜第一人刘汉卫

2024-11-06 19:14   山西  

在晋城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身于大蒜集约种植的事业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就是刘汉卫,一位退伍军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成为了晋城市规模化种植大蒜的领军人物。

刘汉卫,曾在军旅生涯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退伍后,他怀着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农业的热爱,毅然决定留在晋城市,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之中。当他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刘汉卫敏锐地察觉到了当地大蒜种植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大蒜种植面积小且分散,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极低,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微薄。面对这些问题,刘汉卫没有退缩,而是在心中立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即通过集约种植,改变这一现状,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的理念他深知,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晋城市历来有种植大蒜的传统,许多地方地平水浅,方便灌溉,再加上土壤含硒,种出来的大蒜味浓辛辣、富硒高钙,且杀菌排毒等药物作用明显,是普通大蒜的好几倍,广受大众青睐。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长期的小规模、碎片化的种植使晋城市大蒜种植产业丧失竞争优势,甚至逐步退出市场,村民也失去了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面对种植有基础、村民有技能、市场有需求,但规模小、零星种植抗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弱的现实,刘汉卫先是在山西省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五门村组织大伙试种植,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又于2023年成立了晋城市博振农村专业合作社,先后又在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北尹寨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500多亩大蒜,不仅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如今,大蒜已成为被誉为“薯米之乡”的泽州县北义城镇有名的土特产品,而大蒜种植也成为了当地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合作社主要培育蒜种,蒜种发往全国各地。”合作社技术员闫高云介绍。

走进泽州县北义城镇北尹寨村大蒜种植基地,阡陌交错、田垅规整,一股股馨香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忙着栽种大蒜,选种、放瓣、填土……到处是一派耕的繁忙景象。

刘汉卫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入大型农业机械,他还四处奔走,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户参加培训。从土壤改良到品种选育,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

大蒜又名葫,为百合科植物的根茎,是秦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

北尹寨大蒜品质特性香、辣、粘、浓。种植区域地处晋城市第二水源的任庄水库周边;土壤以潮土、褐土为主,适宜水生蔬菜生长。大蒜为白皮,头大瓣齐,皮薄如纸,清白似玉,粘辣清香,营养丰富。大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于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价值。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称: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痛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具有强烈的杀菌解毒、消湿祛瘟功效,并能降低人体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抗肿瘤作用。

他们的精心管理下,500亩大蒜茁壮成长。每年的收获季节,蒜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沉甸甸的蒜辫挂满枝头散发着浓郁的蒜香。这丰收的场景,不仅是刘汉卫辛勤付出的回报,更是他梦想成真的见证。


政府法制晋城
弘扬民主法治精神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