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嘉”人 | 陈建胜:“书”以载道 “字”绘春秋

政务   2024-12-16 17:16   浙江  


编者按:一方“嘉”人,勤劳务实、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市县两级吹响“强城行动”号角之际,永嘉县融媒体中心在永嘉电视台、《今日永嘉》报、今日永嘉客户端、永嘉发布同步推出人物专栏《一方“嘉”人》,宣传报道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他们的“初心”,从一张张面孔里,体会他们的奋进,营造全县上下大力实施“强城行动”的良好氛围,汲取“强城有我”的奋发力量!









人物简介


陈建胜:青年书法家;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台湾中兴大学博士;温州大学专任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外聘教师;致力于“书法篆刻、《说文解字》、古文字与金石学”的跨学科研究,出版《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等专著。


同济大学讲座授课


温州、宁波、杭州、北京、上海、台湾..... 千里之行,不问东西,这是他驱驰南北、游学四方时留下的足迹。二十年来,他投身书法和古文字,涵泳两者之间;打开“门”,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书法和汉字知识;关起“门”,他深入研究书法和汉字背后的文化脉络。他是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台湾中兴大学文学博士、瓯江青年社科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外聘导师、温州大学专任教师陈建胜......他寄读西窗、情恋故土,在外游历多年又回到家乡,从“新”开始!

“半路出家”
也不耽误自己追求理想


陈建胜是温州永嘉人,他坦言,和“书法及文字”的缘分与在永嘉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父亲曾以“修家谱”为业,早年交通不便,修谱经常要在当地祠堂住上一段时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父亲运用精湛的活字雕版技艺,将文字镌刻在木板上,“现在我脑海里,还能想起那一个个木刻活字的样式。”父亲的雕版活字、祠堂里的匾额、楹联,春节农家张贴的“门对”......这些都是陈建胜童蒙时期与书法文字结下的不解之缘。


陈建胜常常“自嘲”自己是个“不务专业”的人——“我第一所大学读的是医药专业,一个读药学的人却每天闷头写字,脑海里全是关于书法的一切东西,近乎痴迷。”那时除了完成学校的常规课程外,逛书摊、练字占据了陈建胜的大学时光。


2005年,陈建胜从药科大学毕业,曾短暂在宁波、上海、杭州的药厂、报社、大剧院等单位工作,但这并不是他内心想要的生活。出于对书法的热爱,2007年,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先到中国美院进修、后考取专升本,中国美院和杭州这座“城市山林”对他艺术的觉悟和审美的养成至关重要,但他发觉还远远不够,又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京华故都”极大地开阔了他的心胸和眼界,此后他又到上海,进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跨越重洋去台湾,进中兴大学读博士,如今回到故乡,进温州大学工作。

陈建胜参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楚辞笺注》内的楚简编写。


“在中国美院读书期间,我时常困惑,那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文化似乎不太被关注,经济与文化本是密不可分的,我当时内心很想去从事‘文化’,但‘文化’很大,很模糊,我就想以‘书法’作为‘文化’的切入点和载体。”随着书法学习的不断深入,陈建胜发现书法本身就是“文化”,而且是最富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门类,想要进一步深入“书法”,要从“根”上去挖掘,而这个“根”就是“文字”,所以国美毕业后,他就围绕“文字学”展开重新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去学习“书法”,试图沟通两者。一做又十多年过去了。他说:“不能盲目跟随潮流,要能守,要笃定自己的选择。”



“践行理想”
架起书法和古文字的沟通桥梁


《说文部首源流》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粘合剂。书法是汉字之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反哺汉字,使其传承有序,绵延至今。书法专业出身的陈建胜,从转向“文字学”,再到“古文字学”,他内心清楚,要将书法与古文字打通,必须在书法和古文字两方面按各自规律下足苦功夫才行,他的《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一书,就是他融通学术和艺术、书法和文字的思考与实践。“这本书出版时,刚好江城疫发,书还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仓库未及上架,书店已经开始预定了,等4个月后,我自己还没拿到样书,出版社就已经没书了。”

《说文部首源流》内页之一


“这些年,我始终坚守在书法、文字领域。但自己的观念、想法也随着读书和见识的增长而不断修正,但核心、方向未曾有变。就是要做精、做实、做深书法和文字,不再把‘书法’当作载体,而是本体。”访谈中陈建胜无意间流露的对书法创作及古文字研究的专注、严谨和深情,令人景佩称羡。

复旦大学开展讲座


凭借深厚的“书法和文字”修养,陈建胜还在篆刻理论、楚简临摹等领域产出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其中在《光明日报》发表《篆刻艺术之美》,网络阅读量有285万之多,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方寸万象——中国古代玺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赞许,并受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许雄志之邀到河南印社作篆刻专题讲座;替上海博物馆临摹战国楚简曾一度引起轰动,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楚辞笺注》一书临摹全部楚简;论文《书法篆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字学素养》被《新华文摘》转载;还受邀为“哥伦比亚大学早期中国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刻印;此外,还有合著4部及学术论文7篇,并受邀参加多场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书法作品入展、获奖、受邀参加国际展及国内大展10余次;今年还受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将写一本面向大众的甲骨文著作,为汉字普及工作尽一份力。



根植家乡文化沃土
讲好温州文化故事



初见陈建胜是在温州大学的书法课堂上,教室的墨香氛围与陈建胜身上散发出的“书卷气”相得益彰。“我们要多走出课堂,和社会接触,看看温州的文化。”课堂上,陈建胜不止一次提到“温州”,每每谈及温州文化,便面露自豪。

赴纽约开展讲座


19岁之后,陈建胜几乎走遍全国,还远赴美国讲学,到香港交流,去台湾深造,走出去的他,对温州反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是喝着楠溪水长大的,无论走到哪里,身上流淌着温州的血液,烙刻着温州的文化印记。”陈建胜说:“温州在宋以后,文化非常鼎盛,出了很多人才,近代以来,书法更是闻名全国,甚至有‘温州现象’之说,另外就‘文字学’而言,温州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元初戴侗《六书故》到晚清孙诒让《名原》、《契文举例》、《古籀拾遗·古籀余论》等,不仅在当时饮誉学林,就在当下,依然还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温州大学授课


如今,文化越来越受国家重视,“古文字学”被列为强基计划,“书法学”专业更是在全国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温州大学也在2022年获批设立书法学本科专业,202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家乡,来温州大学工作的,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契机。”在陈建胜看来,温州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充满情感与温度的家乡符号,在外游学廿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异乡,期间最宝贵的,不是那些虚名,而是结识了众多大学者和艺术家及志同道合的师友。现在,陈建胜致力于“打开门,做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文字学知识,融汇发扬本土文化,为温州传统优秀文化注入新活力。陈建胜说:“未来如果有机会,希望自己能作为桥梁,将外部资源引进来,同时带着温州文化走出去。同时当好‘教师’本色,在温州大学的平台上,为家乡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永嘉发布

作者:永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若冰

编辑:晨蕾

责编:蕾蕾

觉得内容不错,

点个赞和“”分享给更多人

永嘉发布
三百里楠溪江,自古山水怡人;九十八万永嘉人,从来耕读传家。我们有幸在这里相遇,感知民生冷暖、关注社会热点、明辨事实真相……永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欢迎您!新闻热线:82972222 | 信息举报:8291222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