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作曲家杨勇教授应邀,在大学城校区周文中藏书馆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以《怎样理解“创新”》为主题的讲座。随后,还举行了以《从巴赫到勋伯格》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由陈晓勇教授与官宇老师共同主持。
在讲座中,杨勇教授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以历史上对京剧的创新为例,反思了将西方功能和声生硬嫁接到民族音乐中造成的不良后果。他认为,东西方音乐拥有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不能简单地将西方作曲技法同中国民间音乐进行融合。要想实现真正的创新,需要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深入的思考,深刻理解东方音乐独特的美学追求,通过持续的沉淀与实践逐步突破,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杨勇教授以自己的两部作品《Reflection on A Mountain Lake》与《The Leaden Echo and Golden Echo》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杨勇教授还谈及了对山西民间音乐的偏爱,讲述在山西河曲县采风的故事,并分享了为二胡与乐队而作的《河曲》。此作品中,他通过深入挖掘山西民间音乐的精髓,将这些元素以一种更加内在和精神化的方式融入到创作中,使得《河曲》既有浓郁的“醋味”,又实现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
讲座最后,杨勇教授耐心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与大家探讨了音乐解读、发展和创作等话题。他指出,音乐发展的道路上,“东、西”是两条并行且同等重要但又不同的线路,对于二者的创新和融合,每个人应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
学术沙龙活动中,参与对谈的有杨勇教授、陈晓勇教授、罗紫艺老师等三位老师。沙龙伊始,罗紫艺老师梳理了勋伯格理论著作中有关巴赫的内容,勋伯格将巴赫视为自己的老师,认为巴赫的作品极富创新性,而且这种“新”的本质尚未被发现。
围绕这一主题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勋伯格通过对巴赫等前人作品的分析与领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了音乐观念的变革,这与杨勇老师提出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现场同学们深受启发,踊跃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随后,三位老师针对同学的发言分享了对于“对位法”与“复调”内涵的理解,并为同学们提出了学习上的建议。罗紫艺老师提出,在复调的写作练习中,横向思维的连贯性和对于旋律性的把控十分重要。杨勇教授强调,作曲四大件并非完全独立的知识,对位与和声的关系更是紧密难分,在对位学习中要时刻注重和声方面的细节。陈晓勇教授分享了他对不同音乐教学体系的看法,引发了与会老师的积极讨论。
通过此次讲座和学术沙龙活动,杨勇教授的个人创作理念为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激励大家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音乐语言。
作曲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撰稿:何其轩
编辑:梁昭彦
初审:巫琪
终审: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