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下午,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舒立克音乐学院的菲利普·勒鲁教授应邀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周文中藏书馆,做了题为《音乐:声态之艺》的讲座。此次活动由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李彦汶副教授主持,林昶教授担任翻译。勒鲁教授通过丰富的作品实例,向师生们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特别是声音与“手势”、“姿态”之间的关系。
李彦汶副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勒鲁教授的作曲方法强调声音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创作不仅需要技术上的严谨性,更需要作曲家在直觉与理性构建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值得学生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勒鲁教授介绍了创作的两种主要方式——原子发散和多维度的探索。他将本次讲座的重点放在第二种方法,并基于“手势与姿态”这一理念谈论他的创作。
基于手势与姿态的创作
勒鲁教授在讲座中展示了他如何通过“手势”和“姿态”来创作音乐。他解释道,创作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体验,更是对声音和动作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勒鲁通过Open Music技术将马肖作品的笔迹动作捕捉下来,并将这些动作的力度、时长等参数转化为声音表现形式,他的作品《Celui qui s’étonne》则采用了将人声材料多层次处理,创造了动作与声音多维度的对位结构,声音和动作的多声部同时进行,不仅仅是声音的多声部,更是动作的多声部,从而形成了多空间的多声部姿势。
学生问题环节的讨论与深入
在讲座的最后,学生们踊跃提问,讨论的焦点围绕勒鲁的创作方法展开。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关于对位的问题,询问在勒鲁的创作中如何设计不同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对此,勒鲁教授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他通常会设计5至7个不同的形态(例如X和Y),从宏观上来看,这些形态似乎是彼此独立的,但在微观层面上,Y甚至可以存在于X之中。这种复杂的结构设计,体现了勒鲁对不同声音维度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另外,李彦汶老师还向勒鲁教授提出了与和弦创作相关的问题,询问和弦的生成逻辑。勒鲁教授解释道,他通过录制400组和弦样本并将其分类为26组,随后进行理性构建,从中选择合适的和弦排列。然而,勒鲁也指出,创作中不仅要考虑声音之间的张力,个人偏好在选择和弦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回答引发了学生们对创作过程中主观性与逻辑性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
总结
此次讲座通过菲利普·勒鲁教授对声音、手势与创作关系的深入解析,不仅展示了他的创作方法,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创作问题的新思路。学生提问环节中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对位设计与和弦逻辑的探讨,使得讲座更具互动性和启发性。勒鲁教授强调,创作不仅需要技术上的严谨性,更需要作曲家在个人偏好与逻辑推理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这一理念为学生们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撰文:雷晓佩
编辑:梁昭彦
初审:李彦汶 巫琪
终审: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