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巧合?这个月公历和农历日期重合了!

文摘   2024-11-22 17:46   河南  

这几天
细心的网友在翻看日历时会发现
公历11月与农历十月的日期完美重合
公历11月1日这天是农历十月初一
公历11月30日这天是农历十月三十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听天文科普专家怎么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表示,这并非印刷错误,而是我国历法编排所导致的一种巧合

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阳历(阳历)、太阴历(阴历)和阴阳历

阳历: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如今国际通用的公历为阳历。

阴历:称月亮历,或太阴历,历月食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阴阳历: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一般每经过19年会有7个闰年,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又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历法分类


公历


杨婧介绍,作为世界通用的现行历法,公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历法。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一年分12个月。由于回归年不是整数,公历便规定每4年增加1天,这一年称为公历的闰年
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为闰年366天,除不尽则是平年365天,增加的那一天安排在2月。整数世纪年同时还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是平年,这样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农历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依据而制定,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月是按月球盈亏圆缺变化,即“朔望”周期来定义,一个朔望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由于农历月的天数也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这和太阳年(公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为此古人采取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

公历有闰年,农历同样也有闰年其方法是“十九年七闰”,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平均每隔两三年安排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份包含13个月,年长384天左右,反之没有闰月的年份年长354天或355天。


下次农历与公历日期重合在2030年6月


杨婧指出,相比较可以发现,公历年的长度几乎不变,而农历年的长度变化很大,这就使得一年当中的农历日期和公历日期并不能保持相对固定。农历初一这天所对应的公历日期,可以前后浮动30天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年中,某个农历月的初一就会与临近的公历月的1日重合。

由于19个农历年的长度与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所以每19年就会出现公历日期与农历日期重合或几乎重合的现象。下一次发生农历月与临近的公历月日期完美重合是在2030年的6月(农历五月),而公历11月与农历十月再次重合则出现在2062年

杨婧表示,农历依据自然天象制定,并在一定规律内变化。虽然有时“换算”起来有一点“烧脑”,但这也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魅力所在


传统历法小知识


在古代,历法是皇权的象征,不论是中国的皇帝还是外国的统治者上台都会颁布新的历法。据统计,我国自秦汉以来,颁布和使用了一百多种历法。历史上各国使用的历法更是数不胜数。

古代著名历法



夏历:中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

太初历汉武帝时修订历法,以年号命名为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

大历:南朝祖冲之制定,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在的精准测量仅相差52秒。

大衍历:唐代僧一行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该书包含太阳、月亮等运动和计算方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编制,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授时历》(复制品,元)

时宪历: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引用西洋法数,后经汤若望删改献给清朝,定名为时宪历。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中国古代历法的“年”与“岁”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年和岁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

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时间长度,称为“一岁”;从农历中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谓之“一年”

“岁”是指北斗星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的时间(现代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一周时间确定),即为回归年,又称为太阳年,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而古时”年“是指现代中农历年的概念,为朔数。

晦、朔、望、朏、弦、旬



晦:每月的最后一日叫“晦”,这时月亮是看不见的。《说文解字》:“晦,月尽也。从日,每声。”

朔:每月的最初一日叫“朔”,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说:“一月之始谓之朔日,或谓朔月。”古人很重视朔,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告朔于庙,史官纪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

望: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叫“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由于太阳和月亮此长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故叫“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后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每月初三叫“朏”,《说文解字》:“朏,月末盛之明也,从月出。”“朏”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弦: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旬:古人将一月为分三部分,叫“旬”,十天为一旬,又叫浃日,韦昭注:“浃日,十日也。”《国语·楚语下》:“远不过三月,近不过浃日。”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杜预注:“浃辰,十二日也。”

你对传统历法还有哪些了解呢?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现象或习俗?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综合自:新华社、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孔子学院、河南卫视等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家都在看


跟着网红李子柒,看光山手作非遗

【根亲文化】光山义门陈:一门四进士  父子六举人

司马光诞辰1005周年纪念活动在司马光小镇举行

监制/徐刚 张忠法 责编/梅曙贤 裴文静

欢迎朋友圈转发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光山微视
新媒体,新生活,新光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