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而且一直在测光,除非休眠了。
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和对焦一样,半按快门就对焦,半按快门就测光。其实只要相机在“醒着”的状态,时时刻刻都在测光的,与半按快门无关,半按快门只是为了激活相机。
静止被摄体,比如,风光,静物,微距花草等。
2、有充足的时间。
拍摄静止的物体,可以不急不忙,从容不迫。建议使用三脚架拍摄。一个稳定的三脚架可以保证能精确地进行构图的取舍和精准对焦。构图的操作包括相机的前后移动和俯仰以及变焦镜头的推拉等,当构图完成之后,相机和镜头的位置才会固定下来。固定之后,对焦才有意义。如果反过来,先对焦后构图,那么对好的焦点很可能因为构图的改变而不在事先对好的那个点上了。再一个,如果改变了焦距,也可能改变了对焦点。把测光放到最后进行。以风光摄影为例,风光摄影多数时间是在早上或晚上。这个时间光线变化相当快。这种情况下只有将测光工作放到最后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曝光的准确。
3、建议。
尽量使用相机上的实时拍摄功能,直观且对焦精准。对焦点和测光点都可以在全屏范围内任意移动,非常方便。特别是微距拍摄花草的时候,常需要手动调焦。可放大十倍在显示屏上调焦,这远比使用目镜调焦直观精准,所以更加靠谱。特别是开启模拟曝光后,改变曝光参数时亮度的变化非常直观,可以清楚地看到想要拍摄的效果。想改变设置也非常方便。
(二)、测光、对焦和构图,基本上同时完成。
1、适合场景。
抓拍移动被摄体。
2、时间紧迫,稍纵即逝。
测光、对焦首先完成并进行锁定之后才是构图。
抓取精彩瞬间,是抓拍的首要问题。拍到显得更为重要,构图次之。这时候需要设定合适的测光方式及对焦方式,设定点测联动。这样在对焦的同时就完成了测光。锁定之后尽可能完美构图拍摄。拍摄时往往来不及仔细构图,可以将景别取得稍大一点以便于后期二次构图。
1、适合场景:
当拍摄主体偏离拍摄画面中间区域时(比如三分法构图),甚至拍摄主体在拍摄画面的边缘处,这时候中间的对焦点就没法对焦了,所以需要将中间对焦点先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保持合焦,然后平移相机重新构图来拍摄。
2、优点:先对焦再构图的优点在于速度快,方便。先对焦在构图省去了调整对焦点位置的操作,因此在拍摄上会显得更为流畅,拍摄所需时间也短。
如果先构图再对焦,比如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人家摆好了姿势,对焦对了6、7秒钟,俗话讲叫“浪费感情”。
3、缺陷:
先对焦、后构图存在一定的误差,称之为“余弦误差”。
先对着模特的眼睛进行对焦,半按快门后确定合焦面,合焦面就是经过眼睛与相机成垂直面。这个时候调整拍摄角度,合焦点其实已经偏离了,合焦点从原先的眼睛位置变成了肩膀位置,造成了“余弦误差”。
当景深较大的时候,这个余弦误差还可以被忽略;而当景深很浅的时候,比如用了大光圈、用了长焦端、或者是近距离(如微距)的情况下,这个“余弦误差”的问题就会被放大,很容易造成跑焦的情况,也就是拍摄主体模糊不清晰的拍摄错误。
4、注意的事项:
不要让景深过浅。不要大光圈、长焦头同时使用,那样很容易失焦。
(四)、先构图、后对焦。
最为规范的操作是先构图、后对焦。
在确定构图之后,可以自由调整对焦点对准拍摄主体,做到最为精准的对焦。
相比于先对焦后构图可能产生的“余弦误差”,先构图后对焦可以确保对焦的精准性。但是从拍摄的方便来看,先构图后对焦的操作方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需要构图取景,然后操作按键调整对焦点位置,再半按快门确定合焦,最后完成拍摄。相比于先对焦后构图,多了一个调整对焦点位置的操作,所以对焦更精确、拍摄效率略慢。
先构图、后对焦是现在数码相机最常规的操作方式,对焦精度更准确,不易跑焦,只不过拍摄效率略低一丝,适合任何拍摄场合。
当拍摄特写照片,或者用到较浅的景深,比如开大光圈拍摄、近距离拍摄、甚至长焦头拍摄的时候,最好“先构图、后对焦”。
三、总结:
(一)、有时间就一定先构图再对焦拍摄。
(二)、没时间去调整对焦点的话就先对焦再构图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