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更容易活得可持续?

2024-10-19 12:10   四川  
说到可持续生活,许多人的思绪或许会飘向那些由西方的环保先锋,如博主Lauren Singer,所引领的潮流。Lauren以她的零废弃生活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减少塑料使用、拥抱环保日常的无限可能。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可持续生活的内核时,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完全舶来,它们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首先,如果我们落实到“可持续生活”的具体行动,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核心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例如“减少塑料污染”这一核心议题。
塑料这一工业革命的产物,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环境污染的隐患。可持续生活倡导我们转向可降解或可重复使用的替代品,以减少对塑料的依赖。在古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竹、木、棉、麻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易于循环利用,展现了古人对资源的珍视与智慧。
随后,再来看"零废弃"的概念。提到零废弃,源头同样直指工业革命。因为大自然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自然界产生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生物循环再次利用起来。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鸣。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在零废弃的理念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追求。
物尽其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体现在节约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上,更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上。例如,古代农村常见的农家肥使用,就是将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有益资源,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这与现代零废弃的理念(如3R原则)不谋而合。
进一步追溯,我们会发现,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和消费主义浪潮之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可持续的模式。在衣着方面,手工纺织的棉麻衣物耐穿耐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在饮食方面,季节性食物的食用减少了长途运输的能耗和碳排放;在居住方面,传统建筑多采用当地材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出行方面,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占据主导,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更值得一提的是,勤俭、节约等品德,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这些传统美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智慧。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并实践这些古老的生活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因此,可持续生活在中国并非完全是一个外来概念,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因素,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来实践可持续生活,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和推动这一进程。因此,在中国,活得可持续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回归,是对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与传承。这种回归与传承,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中国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试试这款以无患子、皂荚为主要成分

满载中国传统智慧的洗衣粉
有益环境,更呵护你和家人的健康

吐枝twiggy
去石化洗护品牌,打造对身体和环境更健康的清洁护理产品,让生活如枝下起舞,与自然亦美美与共 a de-petrol brand creates healthier cleaning and care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