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名小学教师离职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此前,这名教师在上课时,给一名私下说话的学生戴上了扩音“小蜜蜂”,以此引导学生保持安静,并将这段内容录成视频发到网上,很快得到大量转发与观看。视频发布后,围绕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发布视频是否侵犯学生权益等问题,社会舆论多有争议。最终,当事教师对发布视频一事公开道歉,并表示“迫于各方压力”,已经选择离职。
起初,对于视频中当事教师的做法,“点赞”的网民其实远远多于“点踩”的网民。其中,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上“小蜜蜂”,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教育方式,既避免了生硬的惩罚与说教,又能使学生出于羞耻感保持安静,进而意识到上课说话不对。尽管也有声音指出,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当事学生遭到同学嘲笑,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公众普遍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大于弊端。
图片来源:当事人社交账号
然而,随着视频影响不断扩大,舆论的风向也出现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在上课时将学生拍成视频,并发布到网上的做法,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点,当事教师反应过来之后,赶忙删除了这则视频。遗憾的是,视频此时早已广为传播,就算删除也难以消除其影响。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当事教师不得不出面道歉,最终做出了离职的选择。
面对这一结果,不乏为当事教师抱不平的人,他们认为其教育方式并没有错,不仅不该受到处罚,还应得到表彰。也有人不无讽刺地说,过去是“严师出高徒”,现在是“严师被开除”。这些声音传递出的观念,其实不难理解——当下,社会确实应当鼓励教师积极施教,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教育得更好,而非束手束脚、不敢担当作为。但是,我们还应明确认识到,即便如此,这起事件中的教师还是犯下了一个大错,那就是擅自将包含学生肖像的视频发到网上。
如果这名教师只是采取了一种有争议的教学方式,舆论当然可以理性讨论,不必贸然站队。然而,正如相关新闻下一条高赞评论所言:“为了维持纪律我觉得可以,但是将视频发到网上就不好了”。在这起事件中,教师给学生戴“小蜜蜂”是否合适,并非问题的关键,其能否将上课内容录成视频发到网上,而无视学生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才是真正的要害之所在。
近年来,类似的课堂视频早已不是孤例,许多教师都喜欢把自己与学生互动的内容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甚至有人“直播上课”。对此,有关部门并未“一刀切”式禁止,但是,不能影响教师本职工作、不能侵犯学生人格权益,是相关行为不能突破的底线。具体来说,教师如果在拍摄视频时只拍自己、不拍学生,或是对学生形象、姓名严密遮挡,尚且是一件可以商量的事。但如果把学生拍了进去,还“心大”到随意上网展示,无疑极不恰当,为此道歉并接受处罚,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