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羊瘟”,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热、口腔炎、结膜炎、肠胃炎和肺炎。
小反刍兽疫一般在新疫区爆发流行,老疫区以散发为主。进口的努比尔、波尔山羊等最易感染,本地品种抗病力较强。饲养密度大、存栏数高的地区流行迅速,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羊肉、发病羊和带毒羊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山羊感染率高且临床癥状典型。感染疫病的羊只会表现出明显的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口鼻干燥、披毛失去光泽以及鼻液呈脓性、呼出的气体带有恶臭味等特征;在小反刍兽疫发病急性期会表现出体温急剧上升、颊部黏膜发生损坏、口腔黏膜内充血等症状;而发病后期会表现出坏死性病灶,病灶通常出现在下唇部及下齿龈,病情严重的可能表现在舌头、颊部以及下颚等部位,并且羊只患病后期会出现腹泻不止、粪便呈带血水样、严重消瘦等症状。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硬腭及咽喉部严重时会被传染。瓣胃、网胃、瘤胃很少出现病变,而最常出现病变的是皱胃,创面红色、出血,有轮廓、有规则的糜烂经常在病变部出现。
1、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外来人员和车辆应该在进入羊舍之前,进行彻底消毒。坚持自家羊群繁殖自家羊群的养殖原则。羊仔引种要选择非疫区的、经正规养殖场(户)引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和登记,获得原产地检疫证明;引进外来羊仔时要进行羊舍消毒,并保持隔离,以确定羊仔健康。
(1)在引进外来动物时,应做好调查及检疫工作,禁止从疫病发生区域内引进动物。
(2)做好免疫接种,从根本上加强疫病防控,多雨季节及寒冷干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雨季之前应对幼龄小反刍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最好是在2~6月龄进行;接种方法为使用小反刍兽疫疫苗对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颈部两侧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为1头份/只。
(3)通常注射疫苗7天后羊只便会产生抗体,但要注意的是,即便进行了免疫接种,也应当加强日常消毒和疫情检查工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