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
马友友大提琴 Kathryn Stott钢琴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于汉堡的音乐世家,是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也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第一、第四交响曲》、《d小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等重要作品。
勃拉姆斯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其实,勃拉姆斯看似冷漠、狂暴、粗鲁,却不乏幽默。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往往取下眼镜,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美人。
音乐史上有一件趣事,那就是两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都出自两位单身汉的手笔——舒伯特和勃拉姆斯。成名后的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事业一帆风顺,日子过得也不错。
这期间他曾去汉堡指导少女合唱团。合唱团中一位美丽、活泼、嗓音清澈甜美的小姑娘贝尔塔,她不仅敬慕勃拉姆斯,也爱上这位师长。勃拉姆斯对贝尔塔也是一见钟情。不过,由于一些无法克服的障碍,没能使这段爱情成为婚姻。小姑娘不久就成了法柏夫人。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于1868年夏季创作。当贝尔塔夫妇生下第一个男孩的时候,仍然是单身汉的勃拉姆斯写下了这首《摇篮曲》,作为贺礼献给了法柏夫人。那美丽、动听的《摇篮曲》,成为勃拉姆斯创作中最富柔情作品。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刚开始所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1959年,4岁的马友友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5岁时已经在观众面前演出。1962年,7岁的他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结识了西班牙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并且在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为筹建华盛顿文化中心举行的巡回义演音乐会,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出席晚会,友友姐弟俩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 。这场演奏会是由伯恩斯坦所指挥,并且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播出。
1969年,14岁时中学毕业,并且以独奏者的身分,与哈佛雷蒂克里夫乐团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之后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师从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
1971年5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大提琴独奏会上,16岁的马友友技惊四座,声名鹊起。在茱莉亚学院就读了7年之後,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却在尚未毕业之前便退学,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名,与许多交响乐团一起演奏 。这期间马友友录制并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同时经常与他在音乐学院时期所结交的好友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内乐。1976年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9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今日分享,马友友与英国女钢琴家凯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