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大道与黄石港老码头,远处为西塞山直插江心
2023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排污口环境问题,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助力长江高水平保护攻坚提升行动。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生态环境部交办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共507个,为严格验收标准,我市制定了排污口分类监测、整治、销号工作清单,定期督办落实。至2024年12月下旬,全市上报完成整治495个,整治率97.6%;按程序验收销号412个,销号率81.2%;按“有水必测”要求,监测率100%,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上巢村依山临江,远处为武穴长江大桥
2024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抢抓冬春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整地造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各地上报完成绿化面积41635亩,占年度任务41550亩的100.2%。为重塑矿山生态新貌,全市全面推行生态修复工作,严格推进裸露矿山的治理,绿化效果明显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16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7家,绿色矿山数量居全省第二。围绕“长江大保护”,2024年,市水利和湖泊局加快黄石市“东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实施,织密织牢我市水利防洪安全设施网、水资源配置网和河湖生态网“三张网”,加快推进浮屠港、欧家港等山洪沟治理以及小青山水库、富池大闸、大治湖大闸除险加固等47个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妨碍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水域岸线管控、河道非法采砂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富水、王英等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构建绿色水生态格局。
富池大闸
时间如江水流过。如今,沿着黄石长江岸线行走,从前的码头林立、渔港脏乱、灰尘污染已经被一座座生态广场、码头公园取代。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新闸社区与鄂州花湖毗邻,与黄冈浠水县隔江相望,这里是长江黄石段的起点。贯穿新闸社区南北向的新闸港水道直通长江,曾几何时,沿岸居民生活垃圾、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港内,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影响环境。2018年初,新闸社区成立了一支“河湖治理”巡港志愿者队伍,配备了专门的湖泊巡查员、保洁员和群众监督员,发动社区志愿者和党员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共同为治理新闸港贡献力量。如今的新闸港水质清澈,一港清水汇入长江。
绿意盎然的青山湖边,头戴红色志愿帽,手拿垃圾钳的志愿者们的身影格外显眼。2019年,在居民刘水金的带动下,4名平均年龄70岁的退休老人组成志愿服务队。他们在青山湖畔以及与青山湖相邻的长江岸边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号召更多人参与到湖泊和长江的保护中来。“队伍目前有30多人,各小组每天轮流巡湖,对湖面的漂浮物、湖边垃圾进行清理,遇上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刘水金说。
“看,是江豚!”近年来,在长江富池段,不时能见到江豚嬉戏的身影。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更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它的频频露面,传递出令人欣喜的信息——长江水质日趋向好!然而,由于人们对长江黄金水道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江豚的生存状态一度恶化,数量下降明显。为了留住长江“微笑天使”,2013年11月,由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湖北东贝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为江豚奔跑”公益长跑活动在黄石江滩公园启动,开展长跑接力宣传。这一年,黄石长跑协会选出20多名“保护江豚发烧友”组成“黄石江豚长跑队”。十一年间,跑友们的足迹遍布五省两市,每到一处,大家都会齐唱《江豚之歌》。“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激情高昂的歌声在长江岸边回荡。
市长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治刚说:“一路跑来,我们发现很多人关注长江生态、关注江豚,但也看到不少令人痛心的污染行为。”于是,在不跑步的日子里,队员们不定期开展巡江活动。他们的感人故事还被写进了电影剧本里。2024年11月23日,电影《无言的守护》在西塞山景区正式开拍。影片根据黄石推进长江生态修复、保护长江江豚的真实事迹创作,展示长江大保护的成效。“我们将用画面讲好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情,延续黄石江豚保护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该片导演周雯表示,黄石美丽的自然环境给剧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将会在影片中进行充分展现。
2023年12月28日,黄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黄石市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18项行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更好贯彻落实该方案,充分展现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勇气,讲好黄石长江故事,黄石日报社12月29日迅速成立了“家在长江边”报道小组,抽调精兵强将,并动员广大采编人员到基层一线挖掘故事做出精品。
记者在富池新阳新数字化管控中心采访
2024年1月1日,黄石日报社大型融媒报道《家在长江边》正式启动,拟通过全景式、浸润式、立体式的传播方式,记录并呈现黄石长江段近年来的沧桑巨变。并迅速于1月4日在《东楚晚报》推出首篇连版报道《“长江万里皆春色,一路春风一路歌”》。接下来的两周内,报道组成员与黄石市长江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12个部门,从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攻坚提升行动、长江流域禁捕退捕等方面积极沟通,列出宣传主题责任清单,讲好黄石长江故事。《家在长江边》大型融媒报道聚焦长江大保护下的黄石实践、黄石作为、黄石答卷,报道范围以主题辐射下的黄石长江岸线(全长79公里)为长度和宽度,以点带面、左右(岸)兼顾,行进式体验式采访,亲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的黄石画卷,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在西塞山区夏浴湖畔,记者看到,从最初的湖体治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得到恢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重现眼前;在沈家营码头,记者看到,从前灰尘漫天的工业码头,如今已变成了花坛、草坪、滨江步道、观江平台等一应俱全的滨江生态公园……
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记者看到,一边是退城入园后修旧如旧的水泥厂旧址,各种工业设施震撼壮阔,一边是极具国潮风格的创意园区和现代休闲空间,历史与未来交融,已成为黄石长江沿线的网红打卡地;在黄石市砂石集并中心黄颡口港区火山作业点,记者看到,成吨的砂石被放入封闭皮带机廊道,再转运至码头装船外运,全程运砂不见砂,有效防治运输中的扬尘污染…… 记者在富池镇上巢村拍摄古牡丹和桂花树
在千古名山西塞山,记者看到,昔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恬淡小景,正蝶变为一个集历史科普、文化体验、山地健身、拓展娱乐、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风景区;在阳新县黄颡口镇花果村,记者看到,村口的5条旧渔船被重新刷漆,船帆上写着“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等字样。这些因长江大保护“退役”的渔船,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记者行走在黄颡口镇泵站村大路上
在磁湖岸,我们看到了曾经的城中村向古风未苏湾的嬗变;在大冶湖畔,我们看到了核心区日新月异的蝶变;在海口湖边,我们看到了乡村由“风景美”向“钱景美”的蝉变;在网湖水域,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网湖
在大冶特钢,我们看到了三代冶钢人、新时代女子炼钢班的时代风采;在黄石新港,我们看到了亿吨大港通江达海的豪迈气概;四座长江大桥,我们更是看到了城市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主题报道持续2024年全年,每周一期,从未间断,至本期小结,共刊发54篇通讯报道,近20万字、数百张照片,连版呈现,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并同步在移动端进行全媒体呈现,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收获众多读者好评。
报纸部分版面
黄石港社区居民石云枝说:“住在长江边的人,都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看到自己和长江的故事被报道,感觉非常亲切,非常感动。我们参与巡江活动,媒体开设专门栏目报道,大家都在为保护长江贡献自己的力量。”富池镇政府退休党支部书记阚长江认为,《家在长江边》栏目将镜头对准长江沿岸百姓生活,从多个角度让观众切实感受到长江大保护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报道形式丰富多样,文字细腻生动,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立体的长江生态与城市发展共进的壮丽图景,展现出深刻的社会观察与思考,很受读者喜欢。”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