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百科   2025-01-17 06:01   福建  


“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一般不对外开放,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以下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分四点来说明:


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麽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


禅师们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柳枝:现在一般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以前禅师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麽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镜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一套,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麽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


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着这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地惊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麽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麽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三、丛林的制度与清规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样,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安排其职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月潭禅师曾云,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师也说出家分--
  1.能够经得起犍鎚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种种苦难,都很坚强,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请大家吃饭,叫“普请”。
  堂主老师要说法开示了,叫“普说”。
  客堂下令要工作劳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劳大众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禅宗的规矩很简单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之规矩:
  不侮辱修行者,
  不亵渎三宝,
  不破坏禅堂团体,
  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上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四、禅门的生活与修持
一个禅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间,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时候,如风一样的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要如钟一样的平稳、庄严;站立时,如松树般的笔直;睡觉时,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个弓。


归纳禅门生活的要点,不外乎——
  忍辱(从忍辱中去除无明)
  作务(从作务中来培福报)
  修福(从修福中增长智慧)
  感恩(从感恩中获得快乐)
  参禅(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天逢人都告诉对方:‘快乐啊!快乐啊!我好快乐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里,几乎要灭顶,他仍无惧的微笑着。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时,每天却喊着:‘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听到后,就对他说道:
  ‘你不能老是这样的喊痛苦呀!想当年你掉到水里,几乎灭顶,都不怕,怎麽现在老了、病了,却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去了?’


  昙照:‘你看我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还是喊快乐好呢?’


  其实昙照禅师他觉悟的境界,不是喊快乐或喊痛苦来代表,他之所以喊“快乐!快乐!”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无常的可怕!


三宝影音
分享佛教音乐、佛教影视、佛学经典、佛教知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