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今年以来,乌当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两山”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新局面。截至目前,乌当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59.91%,保持全市第一。
日前,《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乌当区上榜“2024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这是乌当区连续两年上榜,反映了乌当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把绿色发展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千年古银杏
“绿色山川外,乐享自由心。”走在乌当区松溪河畔,两岸青青、流水潺潺、廊桥蜿蜒、满目皆绿,市民或在跑步健身、或在跳广场舞、或在拍照打卡……一派闲适清新的气息。
松溪河是南明河的重要支流,全长10公里左右,自北向南蜿蜒穿过乌当城区,与环溪河一同被誉为乌当的“母亲河”。然而,曾经的松溪河水质极差,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生活。2016年3月,乌当区委、区政府启动松溪河、环溪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从截污、治污、补水、生态修复、面源控制、水土保持、景观提升等方面建设双溪湿地公园,把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母亲河”还给市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乌当区聚焦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实施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五场战役”——
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明显向好。乌当区以大气污染内源防控为抓手,制定并实施2024年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提前部署重点节日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管控,保障环境空气质量不下滑。上半年,乌当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每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15,在贵阳市空气质量考核中排名第一。
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乌当区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工作,对辖区入河排污口开展“查、测、溯、治”及长效监管,全面巩固提升水源地环境治理成效。上半年,乌当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南明河(乌当段)28个重要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完成率为92.8%。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治理有序开展。乌当区严格抓好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有效管控,并强化对建设用地的土地安全利用、风险管控和修复管理。上半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实施管控的地块比例100%。
稳步推进固体废物治理战,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乌当区积极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全面强化危险固体废物管理。上半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加快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战,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政府主导、因村制宜、分类推进”的总体思路,今年以来,共完成东风镇、百宜镇、羊昌镇、新场镇等乡镇8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共685套,处理规模合计347吨/天,共覆盖8个行政村、27个村民组的生活污水治理,直接受益农户1436户、4800人以上。
经过综合治理,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丽愿景成为乌当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常态,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作为长江流域乌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乌当区不断深入贯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理念,不断推进国土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59.91%,位居全市第一。优良的生态资源禀赋让乌当绿色发展的“底气”更足。
走进乌当,远山如黛,绿浪翻涌。绿潮之下,孕育着一个个致富产业——
百宜镇洛坝村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树林间,大树底下,9000多只“跑山鸡”在林间觅食,咯咯咯的鸡叫声响彻山野。
“现在基地平均每年要养殖3万多只‘跑山鸡’,经营性收入300万元左右。”贵阳乌当同创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张跃平说,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残疾,在政府的帮助下,流转了洛坝村30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带动12名残疾人在基地务工。
下坝镇新桃村的松树林里,一株株阳荷挺拔生长。2022年,下坝镇党委、政府依托新桃村的好山好水,引进企业发展林下种植产业。今年以来,共种植黄精60亩、阳荷240亩、滑子菇10亩,带动村民务工50余人次,平均增收3500元。
……
有林还有业,青山变金山。近年来,乌当区依托“蔬果药花茶”和生态养殖等山地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林下经济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不断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林下经营利用林地面积24.42亩,林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7.2亿元。
不仅如此,在“两山”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上,乌当区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大力推动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向“新”而为、向“绿”而行。
在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景观池内,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池底、时而吐个泡泡,欢快地在水里嬉戏。实际上,这方小小的景观池是天安药业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检测器”。
天安药业是乌当区一家糖尿病药物专业化制药企业,每天大概产生50至60吨生产生活废水。如何回收利用这些废水?天安药业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投入近百万元修建污水处理站和景观池,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二次沉淀+二级过滤”的工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能力由运行前的每天70立方米提高到每天150立方米。
水质达不达标,鱼儿说了算。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水质净化效果,天安药业在污水处理站投运时便陆续向景观池中投入锦鲤、罗非鱼等鱼苗。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所以鱼生长得好不好就能看出水质好坏。处理后的“再生水”除了养鱼,还用于厂区内的园林灌溉及道路清洁,水资源在天安药业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天安药业的绿色转型,是乌当区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当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乌当建设迈出铿锵步伐,建成一批绿色化、循环化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截至目前,乌当区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企业4家;2023年11月,贵州乌当经济开发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今年以来,全区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绿色,正逐渐成为乌当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布依族人口占9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也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村。
近年来,马头村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农村“五治”为抓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葡萄、西梅等水果产业,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水果采摘、避暑旅居。
“马头村环境越来越好,来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个避暑季下来,我家可收入6万元左右。”马头村村民袁艳乐呵呵地说,她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旅居民宿,稳稳地端上了“旅游饭碗”。
和马头村一样从农业村转型为旅游村的还有百宜镇拐吉村。今年3月,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凉爽宜居的气候,拐吉村谋划发展旅居民宿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打造了11家旅居民宿,共86个床位,接待游客200余人次,为村民增收致富增加了一条新路子。
“今年7月份,我开始把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可提供14个房间、28个床位。”拐吉村村民罗清华说,拐吉村依山傍水、古树成群,森林覆盖率达71%以上,是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爽爽贵阳”旅居示范点,不愁没有游客来。
不仅如此,好生态还带热了乡村露营。每到夏天,水田镇董农村的“山屿·驻地”、新堡布依族乡陇脚村的“一亩良田”等乡村露营基地吸引许多游客前来避暑纳凉、体验乡村野趣、亲近自然、享受悠闲时光。
截至目前,乌当区已建成乡村露营基地14个,正在规划建设2个露营基地,涵盖7个乡镇,可满足游客赏花踏青、自然教育、亲子娱乐、野趣拍照、烧烤美食、房车露营等需求。
近年来,围绕绿水青山、生态宜居,乌当区大力发展“避暑经济”,持续推进“爽爽贵阳·活力乌当”城市品牌建设,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今年以来,全区共接待游客60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46亿元。
亮眼的成绩,源于乌当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乌当区立足“生态立区”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文旅、农旅、林旅融合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黔中大地绘就了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锦绣画卷。
如今,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在乌当区广袤的农村腹地随处可见,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福利,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绿水青山织锦绣,美丽乌当谱新篇。乌当区将持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绿色惠民、绿色共享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村更美,各族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逐步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道路”。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关注乌当融媒视频号
编审:运 明
乌当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