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修志用志促治:探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新路径
民生
2024-12-25 17:08
河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内涵十分丰富。当前,村志编修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志是记述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范围内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经济产业、德化教育、大小人物等诸多人事物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且独具地方特色,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村志编修迎来了村村修志的新局面,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烙有新时代的印记。在乡村公共性日益流失和消解的背景下,村志编修作为承载文化保护和乡村治理双重功能的乡村新公共性增长点,通过实现乡村内生秩序重构和乡村公共文化重建,成为促进乡村文化软治理的一条新路径。但是,由于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编修轻利用、修志过程缺乏参与性、修志成果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村志编修的“促治”功能一直得不到真正发挥。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应积极发挥修志用志促治的重要作用,使村志编修治逐步成为推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新路径,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助力。在城镇化持续推进导致传统村落加速消亡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保护工作显得极为迫切,要求我国的村志编修工作在新时代应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即由历史传统名村和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修志到村村修志。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化,都有被独立书写的权利,都有通过村志编修激活乡村文化新活力、满足村民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首先,各省市县应积极动员并鼓励村村修志,激发村庄修志积极性。村志作为一种带有综合性、多层次、全方位特点的地方文化载体,决定了编修村志是一项系统性、公共性的文化工程,其开发和编撰需政府、社会力量和村民来共同完成。因此,以编修为机会,强化修志的公共参与性,打造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的村志共建共治机制,认识、挖掘和把握修志实践本身所隐含的重构乡村公共文化和内生秩序功能,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以编修村志为契机,与广大村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共建共治”乡村文化秩序的新路径。一方面可开展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分层次合作,将编修村志的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如在基层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编修村志的资料收集主要由村庄基层社会组织和村民负责,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负责村志的具体编写,地方志机构、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进行理论方面和具体业务方面的指导,通过群策群力共建优秀村志、共筑乡村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基层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在场和专业所长,定时定期开展村志编修业务交流会,在密切党群、政社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助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领导力的提升。最后,村民的参与是挖掘修志促治功能的社会性原动力。村志不仅是村庄事物的变迁史,更是广大村民的活动史。村民在编修村志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作为志书的主要内容而存在,二是作为编写志书的主要力量而发挥作用。因此,村志的编修应充分激发广大村民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知,重视人人入志;尊重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强调人人修志,通过村志编修,使村民在参与、挖掘村志文化资料的过程中重拾集体记忆、重现精神共鸣、重建乡村文化,进而重塑新时代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村民能够自觉、自为地参与到乡村发展的公共事务中,为乡村自治聚力增效。在编修村志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村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经济资源等,以实现村志的效益转化。通过打通村志资源与乡村发展现实,使修志的功能带动乡村的内源式发展、以实际发展成果维系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不能仅仅期望修志促治的直接效果,而应将村志蕴含的公共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公共效益的资本,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涵养乡村事业的内生秩序和“公共性”,反哺乡村治理,实现修志促治和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应充分重视编修村志中所挖掘出来的当地特色地情资源,因地制宜提炼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把资源优势转化成资本优势,将村志这一内生性文化资源有效嵌入乡村治理,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村志编修是科学挖掘和整理村庄历史文化、探索村庄乡土文化价值、唤醒村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方式。村志编修工作中,应重点着力于通过多主体广泛参与和协同互助,培育专属于村庄的内生性文化创造精神,唤醒村庄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繁荣,为乡村的文化治理奠定基础。其次,编修村志的过程是乡村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编修村志本身就是多组织、多机构、多人员分层次、分任务的合作过程,为培养乡村建设本土型人才和吸引人才返乡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编修村志通过为广泛参与其中的广大村民和各类社会人才提供公共的交流学习场域,帮助村民深化对乡村建设的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带动乡贤、能人及广大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行动力,能够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最后,村志蕴含着潜在的、间接的经济价值。可以在与现代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对接的基础上,利用村志编写中积累的产品、产业资料和资源,打造与之密切相关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独特地域特征的特色品牌和拳头产品,以当地景观或历史特色为载体凸显产业发展定位、推进产业化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涵养新生业态,将村志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村志的编修不是为了让村庄仅拥有一本代表性志书,而是应发挥其对村民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持续牵引作用。具体而言,新时代的村志应以合理利用为目的,整合盘活村志的载体内容,通过实现村志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活态化续存,引导和推进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为乡村治理发挥持续性的作用。不能止步于眼前,仅停留于付出修志的短期硬成本,犯重编修轻利用的“一本书主义”的错误,要创新村志的运用形式,着力实现用志促治的长效收益。首先,要积极打造多元立体的村志传播交流公共平台,盘活公共文化载体。如积极开展读志和用志活动,充分保证村志能够彻底地完成进村入户到人的全过程。同时,辅之以村史馆或村志数字化建设,构建“互联网+”新载体,对接村民的数字化、交互式需求,确保村志资料全息可见、可持续跟踪,以便村民能够随时查阅、参与维护,重建村庄团结感和发展凝聚力,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其次,要拓展村志文化资源生成流传的公共空间,整合公共资源,通过区域“跨界”合作助推公共精神。如定期开展村志对比学习活动,实现区域之间村志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发挥修志先进地区成果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对比赶超、对标竞进,发挥修志对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牵引作用,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对村庄发展的责任感。最后,要不断增进村志文化资源蕴含的公共价值,涵养公共精神。村志是贴近村民生活的乡村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载体,在内容上既贯通古今,更详今明古,合理利用便能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价值观上的交融辉映。通过政策导向、榜样引领、舆论约束等方式,便能打造出团结凝聚、富有感情的村庄共同体。如可充分利用村志中的村规民约等精神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道德评比活动,以丰富有趣的方式将村志的道德教化功能内化于村民的心中。此外,还可积极挖掘新时代的乡村能人,如扶贫干部、第一书记、村企强人等,以新时代中国“小康印记”重要历史价值下乡村人才的榜样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感,进一步强化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通过对村志的合理利用,能够培育村民自治的自觉性,重塑德治功能与作用等长效收益,助力乡村治理体系新发展。(来源:大河网,作者刘旸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