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东告诉记者,幼年性息肉,医学上全称为幼年性结肠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消化道良性病变,多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偶见于小肠。虽然多数幼年性息肉为良性,但其存在可能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甚至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恶变,因此不容忽视。目前,幼年性息肉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饮食习惯以及某些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期是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肠道黏膜细胞活跃,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这可能增加了息肉形成的风险。首先是原因不明的便血。正如王振东医师所遇到的病例,便血是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的症状。血液可能随大便排出,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丝或便后滴鲜血,有时也可能与大便混合,颜色鲜红。长期便血不仅会导致贫血,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王振东指出,除了便血之外,还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或是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减少,这些排便习惯的改变往往是肠道疾病的重要信号。此外腹痛或腹部不适虽然不如便血普遍,但一些患儿会抱怨腹部隐痛或不适感,尤其是排便前后更为明显。这种疼痛虽不剧烈,但持续存在会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学习。“较大的息肉在排便时可能会从肛门脱出,形成肉眼可见的肿块,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王振东说。面对上述症状,家长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确诊幼年性息肉通常依赖于结肠镜检查,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并取活检确认息肉性质。治疗方面,对于单个、体积较小且症状轻微的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随访;而对于多发、体积较大或引起明显症状的息肉,则多采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恢复快,对孩子的影响较小。
预防幼年性息肉的发生,虽然无法完全避免遗传因素,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孩子患病的风险:
首先是均衡饮食,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分食物,保持肠道健康。
其次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
此外,适量运动和定期体检也很有必要。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对于有家族史的孩子,建议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文字 晏菲 通讯员 李长鑫
美编 傅可涵 校对 珵智
编辑 张渝浚 平珊珊
给24小时不休息的小编
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