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为什么没人骂诸葛亮

旅行   2024-10-07 07:40   山东  


对于丞相的评价,极端点的可以说是穷兵黩武。

真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自从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前期主要负责的事就是“足兵足食”,也就是为没有一年能消停的刘备筹备人员和物资。

蜀汉前期只有部分的荆州地区,后来也不过有了益州而已,就这么点的地方,你刘备年年都对外用兵,你得消耗多少的资源。

公元215年左右,刘备想从曹操手里把汉中给拿下,当时刘备不过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以及荆州的部分飞地,而人家曹操已经坐拥中原,手下的州郡差不多是刘备的十倍,因此刘备当年打的艰难。

刘备前线不好打,诸葛亮这个管后勤的就更挠头,最吃紧的时候,诸葛亮自己都不敢做决定了,他不得不跑去找一个叫杨洪的人商量,后来诸葛亮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支持力度,刘备才侥幸拿下了汉中。

除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当年还打了荆襄之战,夷陵之战等大战,这些大战的背后,诸葛亮应该也没少挖掘蜀地的“潜力”,刘备挂了以后,诸葛亮也没闲着,除了小小的南征之外,他还一力主导了多次北伐,这个花销在纸面数字上,应该也不会比汉中之战小。

那么诸葛亮如此的挖掘蜀地“潜力”,老百姓能受得了吗?

答案是蜀地的百姓不光受得了,甚至至今还有人在念丞相的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丞相当年为了“足兵足食”,只是一味的盘剥百姓,那么肯定不会是这么一个结果,他之所以能成为蜀地百姓崇敬至今的好丞相,原因就藏在了一些细节里:

据我古代著名水利学专著《水经注》记载,丞相曾在蜀地增设了一千多人的编制,这一千多人的编制是干什么用的呢,答案是修建管理蜀地的各种水利设施。

在古代,水利设施的主要用途是在农业上,在古代,增加粮食产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保证足够且稳定的供水。

丞相当年设置这么多官员的目的,就是保证农业用水的足量和稳定,因此在蜀汉的历史记录中,你几乎看不到蜀汉有旱涝灾害的记录,没有灾害,粮食自然就能稳定,甚至还能增收。

也就是说,丞相当年“横征暴敛”的基础,不是蜀地百姓原本的根本盘,而是人家丞相用工程管理手段,一点点做大的基础。

据相关史料记载,诸葛亮有记录的家产中,主要有两项,第一是十几顷的土地,第二是八百株的桑树,作为农业社会,丞相家里有地很正常,那么为什么他家会有那么多的桑树呢,是丞相爱吃桑葚,还是丞单纯喜欢桑树呢?

答案都不是,正确答案是,丞相在管理蜀地期间,曾大力推广桑树的种植,为此他还带头种了很多桑树,种这么多桑树干什么呢,桑树的树叶可以养蚕,蚕能吐丝,丝能织锦。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蜀地的蜀锦,那是高端的奢侈品,那是国家元首之间相互送礼的首选,既然蜀锦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卖价和利润自然就很可观。

也就是说,诸葛亮除了帮助蜀地百姓在农业上做大做强之外,还在属地的经济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能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不就是多种桑树养蚕吗,这种方式西汉时期就有了,丞相不过就是照抄而已。

但是你别忘了,桑树种植的历史在当时已经很悠久,整个华夏会利用蚕丝的地方也很多,但除了丞相治下的蜀锦之外,当时你再列举出来一个类似的品牌我看看,不是所有丝织品都叫蜀锦,而蜀锦的辉煌,那绝对离不开丞相的功劳。

治水利农,植桑增收,单就这两点,就足以让丞相不用损害蜀地百姓的基本盘,而又能保证国家的“足兵足食”,这也足以让丞相得到蜀地百姓的拥护了,但丞相当年做的,可不止于此,据记载,诸葛亮还干了一件让蜀地百姓非常钦佩的事,那就是依法治国。

诸葛亮对于蜀地的管理,是非常注重法制的,而法治社会最大的好处,就是百姓心里没那么多委屈,又少了很多的戾气,能吃饱穿暖,还能不被欺负,这在古代属于大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丞相,所以丞相当年“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都没有为他带来骂名,相反他所在的日子,还成了蜀地百姓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贪吃的骆驼
文以载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