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季度“天津好人”红桥区推荐人选公示

政务   2024-10-12 06:30   天津  

红 桥 今 日 天 气

2024年10月12日

  根据市文明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天津好人”候选人材料报送的通知》要求,红桥区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王艳卿、高翔、杨力、张涛等8为2024年四季度“天津好人”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推荐人选事迹

王艳卿

退伍不褪色 危难显担当


王艳卿,女,汉族,1956年5月生,群众,退役军人,红桥区丁字沽街道风貌里小区居民。退休在家的王艳卿,在小区突遇昏倒老人,她与群众合力救治,直到救护车到达,并协助医护人员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平日里的王艳卿,因具备护理经验经常热心帮助邻里,深受居民称赞。部队服役时她曾参与唐山地震救援任务,因表现突出获嘉奖表彰。

八旬老人昏迷倒地 接力施救获表彰
2023年12月31日下午4点左右,在红桥区风貌里小区22门前,一名80多岁的老人突然昏迷倒地。“不好了,有人昏倒了!”王艳卿听到阵阵呼救声,心想:“不好,有人出事了!”于是三步并两步的跑到事发地点。此时,王艳卿发现倒地老人已经失去意识,也没有了呼吸,判断可能是突发心梗。现场居民刘某正在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王艳卿见状立即对他说:“我会急救,你歇口气,我来!”便毫不犹豫与刘某接力实施救援。
当时,王艳卿一边对老人进行胸部按压,一边尝试呼唤老人意识,知悉已有群众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王艳卿没有停下手上的动作,继续对该老人进行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王艳卿与刘某接力施救直至救护车的到来,又协助医生将老人抬上担架,推上救护车才放心离开。事后,社区工作人员与红桥区光荣道派出所对王艳卿的义举申报了见义勇为认定,并给予了表彰。
诠释邻里真情 深受居民称赞
王艳卿有着多年的护理经验,退休在家因掌握护理技能,经常热心帮助家中有卧病在床、需要护理的邻居。邻居家如有紧急情况,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找王艳卿帮忙。王艳卿总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就该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能为大家出点力,我心里也高兴。”住在王艳卿楼上有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存在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自主进食进水,需长期通过胃管维持营养供给。有一天,插的胃管被老人自己意外拔出,家属十分焦急,立刻向王艳卿寻求帮助。王艳卿了解情况后,马上到家中重新为老人插好胃管,并嘱咐家属如有需要随时联系,家属十分感激。住在王艳卿对面的老人由于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通便成了一大难题。有一次,老人家属找到王艳卿,说老人有强烈的便意却无法排出,导致腹部胀痛。王艳卿积极与家属沟通情况之后,一边操作一边指导家属,亲自为老人使用开塞露进行通便。操作过程中,她不时安抚老人,以便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最终老人在王艳卿的帮助下顺利完成通便。老人和家属连声感谢。
多年来,王艳卿退伍不褪色,危难显担当,她的事迹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高翔

倾情援疆 “医”路相伴


高翔,男,汉族,1967年12月生,无党派人士,红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2023年5月11日,高翔同志作为天津市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成员、援和田地区策勒县医疗队队长,来到祖国西北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人民医院执行为期1年半的援疆任务。在援疆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提高受援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受援地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人才培养、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对症”帮扶,助推诊疗水平“质”的飞跃
高翔医生刚到策勒县人民医院,未及休整就投入到工作岗位,作为挂职院长他坚持每周两次查房,参与疑难病例讨论,规范诊疗制度,加强医疗管理和监督;持续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对医生用药行为进行监管和指导,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他根据受援医院急诊科实际情况,找准诊疗过程中薄弱环节以及患者急、难、盼的需求,制定重点帮扶方向和措施,多次为科室医务人员开展《D-二聚体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主动脉夹层》等教学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受援医院急诊诊疗服务水平。
二、医技精湛,用心用情守护边疆生命
2023年8月4日夜晚,高翔医生成功抢救一名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当时正在驻地休息的他突然接到医院急诊科的电话,一名16岁的小姑娘因胸闷、心悸伴咳嗽2天后症状加重来到医院急诊科就诊,当时患者血压高达240/170mmHg,如此罕见的情况病人随时都会发生意外。他接到电话后,一边沉着冷静指挥高效平稳降压措施,一边紧急赶往医院。为了寻查病因,确定诊断方向,他紧急联系天津市影像学专家线上进行会诊,并与自治区专家连线交流,为避免疏忽遗漏,他还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反复认真的了解病史,判定存在家族性遗传性因素,高度怀疑为Liddle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高翔医生每天都去病房查房,了解病情变化,疏解患者情绪。由于医院可选择的药物品种有限,口服药效果不佳,造成血压一直降不下来,需持续静脉用药控制血压,但这样就会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了能够对症治疗,他亲自去各大药店寻找适合患者服用的药品,并详细告知家属服用时间和方法,经过精准用药,女孩在住院第四天终于脱离了危险,血压也保持在正常的稳定水平。
高翔医生在援疆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传、帮、带、教,他实干笃行,始终把当地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用大爱肩负起援助使命,用实际行动赓续援疆精神,为受援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杨力

23载深耕房管一线  温情服务温暖人心


杨力,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红桥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房管员。2001年,30岁的杨力怀揣着对房管工作的憧憬和向往,毅然投入到走百家、入千户的房管员行列,从此在居民百姓身边深深“扎下了根”,一干就是23年。一路走来,他把“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倾注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日复一日地坚守和耕耘中用温情服务温暖居民群众。他曾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房管员荣誉称号。

转岗新社区 贴心服务续温情
2021年,随着单位机构改革,房管员的职责区域迎来了全新布局,杨力被赋予了新的挑战——从熟悉的大胡同管片转战至陌生的邵公庄管片。多年来,杨力在大胡同管片辛勤耕耘,收缴率稳居系统前列,荣获了“三无”房管员殊荣,即“无管理空白、无费用拖欠、无不合理未经营现象”,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与他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不懈努力紧密相连,自然令他心生不舍。面对工作的新起点,杨力迅速调整心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岗位中。他细致入微地整理台账,查漏补缺,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而当夜幕降临,居民家中灯火阑珊之时,他深入管片,挨家挨户走访,收集信息,尽快熟悉新环境,与每一位居民建立起新的信任桥梁。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杨力不惜自掏腰包,精心设计并印制了一批便民服务卡片,卡片上印有他的手机和微信等联系方式,这些卡片如同桥梁,连接着杨力与千家万户,让居民在遇到缴费难题或报修需求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他,他也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响应,无论昼夜,无论远近。
勇担组长重任 巧解邻里漏水难题获赞誉
2023年5月,杨力凭借其一贯的突出表现,晋升为管理组组长,从此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在做好自己分管区域内的各项事务的同时他还要帮助其他房管员解决信访问题。家住红桥区民族楼3层的一户公产房居民,因为楼上居民厕所总是漏水,去厕所成了他家里人的烦心事,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拨打12345热线寻求帮助。情况复杂之处在于,楼上居民已购得房屋产权,对于维修可能导致的厕所地面破坏心存抵触,极不配合。房管员向杨力汇报此事后,杨力第一时间赶到三楼居民家中,先是安抚该户居民的情绪。随后,他一次次踏上四楼,一遍遍地与楼上居民沟通,晓之以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动之以相互体谅的温情,请求双方能够换位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终于,在杨力的不懈努力下,四楼居民被他的真诚与执着所打动,同意了维修方案,困扰多时的漏水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温情服务老龄居民 成忘年交解急难
在红桥区静安里,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李大爷,老伴的离世让他变得愈发孤独,不善于与人交流,生活显得格外孤寂。得知情况后,杨力经常到老人家里问候,一来二去他用真诚的问候和贴心的陪伴,逐渐打破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建立起了一段超越年龄的深厚友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忘年交”。鉴于李大爷腿脚不便且患有基础疾病,杨力更是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他的重任,无论是日常的买菜、买米,还是定期购买药品,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李大爷对此很是感激,他总是说:“杨力这孩子,对我来说就像是亲生儿子一般。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总能及时出现在我的身边,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与踏实……”
群众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杨力在普普通通的基层房管岗位上,始终保持初心、耐心、爱心、真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默默地发光发热。

青年教师立德树人 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张涛,女,汉族,199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师范学校和苑附属小学德育主任,天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第六期学员。她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学校的德育事业中,把全部爱心奉献给了可爱的孩子们,“工作即休息”是她的常态,献身德育工作,是她的使命担当,她无怨无悔。曾获红桥区优秀团干部标兵等荣誉。

一、倾心奉献,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有效解决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误解,是一门必修课,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她“三不怕”——不怕辛苦、不怕委屈、不怕误解。对于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她用“三心”——热心、耐心、爱心取得家长的理解。她还积极带动学校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她的带动下,青年班主任和家长沟通越来越顺畅,家长对于学校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

她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深入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主动与政府机关、属地街道、群团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对接,积极推动多方力量融合,凝聚教育合力。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家访,让教师走进家庭;建立家长志愿服务义工队,组织家长沉浸式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在“互访”中搭建合育心桥,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增进理解,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她的努力下,家校共进,校社协同,所在学校进一步夯实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格局,形成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二、活动育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作为德育主任,她深知德育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她积极创新德育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组织了“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学生们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她坚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量,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岗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服务他人的平台,在她的推动下,学生自主管理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她精心组织开展各类德育活动,从主题校会到校园文化节,从志愿服务到爱国主义教育,每一项活动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付出。她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筹备活动、撰写方案,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她却认为每一次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机会都难能可贵,每一次能给学生带来收获的辛勤付出都值得,看着学生茁壮成长,是身为人师最幸福的事情。

三、用心用情,当好学生的贴心人

“我自己当了母亲,再看到学校的孩子们,总是免不了更关注些,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这是张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学校,总能看见她俯身为孩子拉上校服拉链、系好红领巾、整理头发的身影。尤其是对于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她总是倾注更多的爱心,她组织师生捐款捐物,为生活困难学生送去温暖;经常与这些孩子谈心谈话,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孩子们都把她当作知心姐姐。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张涛秉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追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情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张文

90后社区“当家人”

坚守一份初心 扛起双重责任

张文,女,汉族,1990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红桥区西沽街道龙禧园第一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红桥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她扎根基层,将满腔激情与热血投入到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既是社区的“当家人”,也是居民的“代言人”,为社区治理贡献“代表力量”,也为人大带来“基层声音”。

一、扎根基层,为民初心始终如一

张文从走进社区的第一天起,始终把群众所想作为工作所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她充分发挥女性心思细腻、有爱心的特点,把社区当作一个大家庭,视社区居民为家人。在龙禧园第一社区,她利用联建共建资源,联系协调共建单位,为社区彻底解决了无主产权污水井跑冒及井盖维护问题,清通了社区的“肠道”。她发动准物业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彻底清理小区内闲置区域杂草,消除了消防隐患,并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闲置区域,规划增设停车位百余个,大大缓解了老旧小区“停车难、出行难”等问题。她帮助居民修缮社区小广场,将小广场翻新打造,增设休闲座椅6处、修缮破损围墙通道,安装集党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元素为一体的党建文化阵地,成为居民活动、健身、议事的好去处。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居委会每年为社区解决各类问题百余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创新思路,双重驱动治理服务

作为一名社区书记兼基层人大代表,张文在工作中注重同时发挥好两种身份的优势,把双重职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双重驱动力,她借助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品牌之机,在站内增设“议事角”,随时收集和解决群众“微心愿”,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她不仅热心服务群众,还积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她将社区以网格为单位,以党员身份为标准,组织志愿者、红警、小区管家、楼门长、热心居民等组建一支“网(网格)红(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协助社区开展日常环境巡查、安全隐患风险点排查、矛盾纠纷调解、实时政策制度宣传等工作,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助力社区更好发展。

三、代表“加倍”,激发社区共建活力

她作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站长,在发挥好自身作用的同时,还努力动员聚拢代表团内其他代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代表积极性“加倍”,带来的资源“加倍”,社区活动活跃度“加倍”,共建氛围“加倍”。她全方位链接街道人大代表团,充分用好人大代表资源,邀请代表进社区,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文化活动。例如,联系文化系统人大代表,与区文化馆联合共建开展了“传承雷锋精神时代记忆藏品展”主题活动,方便辖区老年人在家门口看展览;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对接教育系统人大代表,带领辖区青少年走进科技企业开展“社区架起育人桥,科普联动点亮‘智’造未来”系列活动,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普日活动”奖。

服务探索无止境、社区建设大有可为。张文作为社区的“领头雁”,居民的“代言人”,心里始终装着社区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肩上扛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责任,力求在探寻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画好为民服务“最大同心圆”上善作善为。

陈韬

七年无私照顾孤寡失独老人演绎人间真情


陈韬,男,汉族,1982年7月生,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街道子牙一社区居民。他七年来无私照顾孤寡失独老人,承担起老人儿子的责任,他的坚持和奉献让老人生活无忧,温暖人心,谱写了人间真情和大爱无私的感人故事。

昔日同窗情谊深 勇挑重担启善举
陈韬与张廷贤之子周长志是同学,二人品学兼优、志同道合,是无话不说的“铁兄弟”。怎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7年6月13日清晨,一通来自南开区万兴派出所的电话吵醒了正在睡梦中的陈韬,电话中民警询问:“你认识周长志吗?”陈韬回复:“认识,他是我好朋友。”原来周长志于当日凌晨1点37分在卫津河苏堤路沿岸意外落水身亡,通过手机通话记录,民警才联络了他。挂断电话后,陈韬忍住万分悲痛的心情,立即赶往派出所协助民警处理好兄弟的身后事。
周长志的意外身故对于张廷贤打击很大,陈韬和爱人商量,要把好兄弟的家里事全部承担起来。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陈韬对张廷贤说:“长志走了我就是您的儿子。”至此,陈韬夫妻二人将精力投入到对张廷贤老人的精心照顾中去,直至今日。
勇担义务践初心 生活琐事全心护
陈韬每天都要登门照顾张廷贤,为老人买菜、洗衣、理发、打扫卫生。老人病了带老人去看病,周末夫妻俩也会来陪伴老人,让老人不孤单、不寂寞。疫情期间由于小区封闭无法进出,陈韬就通过“每日优鲜”、“多多买菜”、“京东快药”等网络平台为老人购买蔬菜和药品,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由于张廷贤无生活来源,再加上丧子失独,民政部门可以为她办理特困补助、失独补助等。但张廷贤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陈韬就主动帮助老人去办理。最终老人的低保金、失独金、供暖费减半等事宜一一顺利办好,让老人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长久陪伴情意浓 全心照顾显真情
七年来,每逢过年过节,陈韬都主动帮张廷贤购买过节物品,帮她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每年春节陈韬都带着全家去老人家陪她一起过春节,和老人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看春晚。让老人开开心心的过春节。每逢“五一”“十一”等假期,陈韬都会带着老人去周边游玩,让老人散散心、换换环境。每年清明节陈韬都会带着老人到陵园给周长志扫墓祭奠。张廷贤自知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了每年不再舟车劳顿的去陵园祭扫,她提出了将周长志的骨灰洒向大海的要求,在征求老人最后的意见后,陈韬帮她向民政部门提出了申请。由于平时陈韬夫妻俩在外工作,老人一个人在家,陈韬不放心,就为老人家中安装了监控设备,可以随时掌握老人的生活情况。
时光荏苒,七年来,陈韬没有任何怨言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这位“周妈妈”,张廷贤老人也逢人就讲,这是老天给她送来的第二个儿子。

赵宝桂

退休不褪色 余晖映社区


赵宝桂,男,汉族,1962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红桥区邵公庄街道杨庄子社区宣讲员,曾任杨庄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宝桂退休后,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和不变的初心,主动为杨庄子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利用自身深厚书画功底,无偿执教社区书画室,风雨无阻近两年,展现了退休不退业、奉献不止的精神。

退休不褪色 义务执教书画室

2022年8月,赵宝桂正式退休。他十分珍惜与社区居民的这份深厚感情,决心继续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23年年初,杨庄子社区党委考虑到本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在与社区居民调研后,决定成立一个社区书画室,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但是学生好找,良师难寻,要找到一个有着深厚书画功底、又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宝桂从小就练习书法绘画、长大后还曾师从名家,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找到社区党委书记毛遂自荐。社区张书记是又高兴又犯难,高兴的是,赵宝桂的书画功底当老师肯定没问题,良师算是找到了;但犯难的是,书画室每周都得开班,赵宝桂居住在北辰区,骑车往返社区需要2个多小时,她觉得老主任太辛苦。但赵宝桂说:“没关系,原先上班的时候,不也是天天如此来回么,现在一周就一次,不叫事。”就这样,赵宝桂成为了书画室的骨干力量,协助社区顺利组建了“杨庄子社区丹青书画室”,并亲自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书画展览和交流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书画室每周三定时开班,逐渐成为了社区居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包括周边社区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加入其中。

转眼间,书画室成立已经快两年了,这期间,赵宝桂每周一次无偿教授书法和绘画,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在书画室里,他耐心地指导每一位书画爱好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他的亲和力和专业素养使得他备受尊敬和爱戴。居民们纷纷表示,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不仅提高了书画水平,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热爱不息 奉献不止

从“赵主任”到“赵老师”,改变的只是一个称呼,不变的是赵宝桂的付出和奉献。退休不退业,这么多年,他始终保持着对社区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尽管他的居住地距离社区较远,但每当杨庄子社区有志愿活动时,他都积极踊跃报名,准时参加。很多时候,社区的同事们和居民们都忘了他已经退休了,以至于有的居民有事的时候还会习惯性地给他打电话,但他从来不会说:“我已经退休了,您找居委会吧。”而是会认真记下居民的需求,自己能办的,就给办了,自己办不了的,会及时转达给社区的同事。他的身影和事迹也成为大家心中的一面旗帜,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退休并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要心怀热爱、保持初心,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金玉

二十二载如一日 做百姓身边的“点灯人”


赵金玉,男,汉族,194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红桥区西沽街道龙禧园第二社区居民。赵金玉自退伍退休后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自此二十二年如一日,把为民服务作为奋斗坐标,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用不忘初心的“心灯”,点亮了万千群众的心窝。

以灯光照明前路 以热情温暖人心
一个装有十字螺丝刀、灯泡、手套、胶布等物件的袋子便是赵金玉长时间以来义务修灯所用到的“秘密武器”。多年来,他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为独居老人等困难家庭维修室内电灯、更换楼道声控灯600余次,将光明送进居民家中,将温暖照进人们心中。
在一个下大雪的冬天,85岁王奶奶家楼道灯不亮了,对老年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年近80的赵金玉冒着大雪,踩着湿滑的路面,走了两公里的路,自费购买了声控灯泡、胶布等工具,第一时间恢复了楼道的照明,守护了社区居民的出行。他的辛劳,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感慨道:“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老赵的身影。”
担星星之火 助燎原之势
退休后的赵金玉发现社区中有不少独居老人、残疾人士生活有许多不便,思虑再三过后,他召集了50余名社区党员、能人巧匠,一起成立了“巧匠帮帮团”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温暖与光亮。他和他的团队以点滴之力汇聚耀眼的能量,示范带动更多的身边人投身志愿服务。
提及坚持二十多年的原因,赵金玉说:“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在这个社区住了很多年了,能够带领大家帮助别人,我们也收获到快乐,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一起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有意义的事!”
使命常铭于心 奉献常伴于行
如今,赵师傅年近八十的身躯依旧活跃在为社区服务的第一线,一年又一年,一载又一载,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万能赵”。他有一张朴实的米白色名片,上面清晰地印着他的“服务清单”,365天不休息,24小时不关机。他还免费为小学生打印学习资料,为青壮年拍摄二寸工作照,为老年人录制歌曲、戏曲,提供老照片翻新……还经常为社区儿童开办“老兵课堂”,讲述红色经典故事、分享当兵经历,为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看似简单的工作,坚持数年,汇聚成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时钟的指针转动一圈又一圈,无私的奉献一年又一年,将一人之“小爱”升华为社会之“大爱”,将一己之“小我”融入时代之“大我”,他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以个人的星星之火,助新时代建设的燎原之势。
转载注明美丽红桥

供稿:区文明办


监制:赵云亮

编辑:汤甜甜

校对:朱双银

排版:朱双银

美丽红桥
本公众号由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主办,主要用于宣传红桥,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