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真的健康吗?医生提醒:上了60岁,睡眠作息要特别注意这3件事

文摘   2025-01-11 09:30   重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68岁的李叔却并没有感受到一丝轻松。


他坐在床边,捶了捶自己的后背,嘴里嘟囔着:“这都早起锻炼了半年多了,怎么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呢?”


妻子听到后,从厨房走出来,打趣道:“你呀,是不是‘起得太早,睡得太少’了?”


句玩笑话,却让李叔陷入了深思。


难道“早睡早起身体好”这条老传统,到了年纪大了就不适用了?



“早睡早起”真的适合上了年纪的人吗?

小时候,我们常听长辈告诫:“早睡早起身体好。”


这句话乍听之下合情合理,但对老年人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物钟逐渐提前,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更倾向于“早睡早醒”。


但问题是, 老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间会显著减少 ,即使睡足了八个小时,醒来时依然感觉疲惫。


比如,2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的深度睡眠时间可能达到1.5-2小时,而老年人可能只有30分钟甚至更少。


深度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关键阶段,缺乏深度睡眠,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精神状态自然不好。


很多老人像李叔一样,习惯性早起锻炼,但忽略了冬季清晨气温低、血压波动大等问题,反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清晨的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 早起得不偿失 。



老年人睡眠作息,要注意3件事

(1)作息规律比早起更重要

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比“睡得早”更重要。


多老人为了追求“早睡”,晚上八九点就上床,结果翻来覆去睡不着,反而打乱了生物钟,影响了睡眠质量。


正确的做法是:


  • 固定睡眠时长 :每天保持6-8小时的睡眠即可。

  • 不要强迫自己早睡 :如果白天活动量少、精神不疲惫,可以适当延后睡觉时间,但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




(2)起床方式要慢,别“猛地起”


清晨是心脑血管事故的高发时段 ,尤其是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起床太猛可能导致头晕、摔倒,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醒来后不要立刻下床,可以伸展四肢,活动一下腰背,给身体一个“醒过来”的过程。

从平躺到坐起,停顿几秒再站起来,避免姿势变化过快引起的低血压。

小提示 :如果早晨总觉得头晕,可以在床头放一杯温水,醒后先喝一口,帮助血液循环更快恢复。



(3)注意睡眠环境,避免“冷热不均”


冬季老年人的睡眠环境尤为重要, 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甚至带来健康隐患。


温度:15℃-20℃最适宜
睡觉时室温过低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身体不适;过高则会让人感觉干燥、烦躁。


建议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被褥厚度。


光线:尽量“全黑”睡眠
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睡觉前记得拉好窗帘,关闭所有光源,让卧室保持黑暗。



老年人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1)白天适当增加活动量
《黄帝内经》主张“动以养形”,也就是说,适度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轻缓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高夜间的入睡速度。


(2)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


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


睡前1小时尽量远离电子屏幕,可以选择阅读或听轻音乐来放松身心。


(3)适量饮食助眠


睡前避免吃得太饱,但可以喝一杯温热的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


也可以选择燕麦、全麦面包等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帮助身体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4)重视打鼾问题


很多老人认为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不然。


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信号,严重时会导致夜间缺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打鼾严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睡眠监测。



:健康的睡眠作息,从倾听身体开始

上了年纪后,与其盲目追求“早睡早起”,不如顺应自己的生物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息节奏。


只有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境平和,才能让睡眠成为真正的“养生之道”。


那么你呢?今天晚上准备几点睡觉?


好看,就点个【在看】再走吧!

重庆城市TV民生眼
重庆广电城市TV旗下优质内容品牌,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