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支队简介
粤进新能支队是能动系2024年“源梦新时代”品牌实践项目的一支专业认知实践支队。为响应国家在能源科技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号召,支队计划前往深圳、广州等开展以新能源先进技术为主题的调研实践,对深圳、广州的新能源企业、研究所和高校等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新能源电池与氢能等先进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沿、发展成果、发展难题及发展前景,在筑牢专业知识、积淀产业认知的同时,感受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发展脉搏。
二、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研讨交流
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是学校根据深圳校区重点发展新工科和医科的办学定位,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新成立的一所工科学院。学院布局建设“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目前规划重点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相关学科方向,建立与国家和区域先进能源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发展体系。学院科学研究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氢能、太阳能、储能、风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能源领域。
8月3日上午,我们先行抵达中山大学深圳光明校区,与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展开研讨交流,我们乘坐校园公交抵达约定的会议室后,由先进能源学院助理教授何心老师与先进能源学院博士后李翠艳学姐二位以及部分先进能源学院的同学接待了我们,研讨也随即展开,同时何心老师也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校友。何老师先是对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作为一个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新工科中的一个新兴学院,其主要目标是研究先进技术以改善能源使用环境。包含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催化及应用三大方向。现已拿到硕士点,本科生每年招收60余人。
在这之后,何心老师与李翠艳学姐展示了一下他们目前的工作成果。
何心老师的研究方向为面向能源与碳中和的智能系统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其中一个例子是生物质气化颗粒模型,通过研究此类方向,许多生物质燃料可转化为气态更加便于处理以及利用。
此外,他的一个研究成果是此前一般的气化模型的设想是随着生物质气化,其密度应该随着体积减小等比例地变化。但实际研究中发现因为孔隙破碎以及颗粒收缩,其密度变化会是一个动态过程,何老师正致力于构建更合理的动态模型以实现更好的观测,其中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运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改善物理反馈机制,以此更好地求解复杂地偏微分方程。
李翠艳学姐则是致力于研究化学反应中的高效催化剂,目前的催化剂普遍比较昂贵,材料比较稀缺,所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催化剂是首要目标。因此学姐的团队正致力于研究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可控合成,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检测活性成分占比对催化速率的影响,成分的检测需要光谱仪检测,催化速率检测需要Matlab等数学工具反映其趋势。这些技术让在场的同学们体验到了学科交叉在当今科研中的重要。
两位分享完以后,我们与中山大学的同学进行了座谈。在这之后中山大学为我们送上了纪念品。并且我们和中山大学的师生们享用了午饭,其中,佟会玲老师还带大家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大家深刻体验到了青年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这一道理。至此,上午的行程暂告一段落。
合影留念
三、中山大学校园参观
下午,我们一行人组织参观了中山大学,先后前往航空航天实验室与先进能源学院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初建成,里面有着丰富的实验设备供本科生与研究生使用。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
下一站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充满着古典与书香的氛围,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圆形的穹顶与旋转的阶梯,能让疲于追逐的人们放松身心,特色的阶梯阅览室洒满了斑驳的阳光,我在中大的图书馆中停留下了匆忙的脚步。部分同学与先进能源学院的同学进行了有关专业认知,人生发展和学习生活等的亲切交流,融洽和谐。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在最后离开中大前准备环绕中大参观一周,中大的中心是一座翠绿的山丘,建筑坐落在山丘四周,图书馆依山而建在我们环绕的过程中若隐若现,中大的建筑以红砖为主,与清华大礼堂附近的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和,20余层的学生宿舍耸入云宵,我们一行人都赞叹不已。
四、总结
在中山大学的思政调研告一段落,一天下来,成员们也是收获颇丰,大家不仅丰富了专业认知,了解了新的研究方向,大家精神层面上也得到了深刻教育,中山大学背后蕴含的先辈们的前仆后继,以及何教授背后的清华学子代代相传的精神,还有中大同学对我们实践支队之前虽并不熟悉,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热情与耐心,都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人文关怀,中大的思政研讨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或许值得用时光慢慢回味与吸收。
五、思政研讨结果展示
张轶豪:
先进能源学院中对于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让我受益匪浅,数学、电力、物理、化学、计算机知识皆不可或缺,运用人工智能改善物理反馈机制以求解偏微分方程,运用Matlab编程构建模型将实验数据可视化,这两个例子都证明了只在自己学科的舒适圈内原地踏步是无法取得进步的,当下是学科交叉的时代,遇到未知领域我们不可知难而退,而应该迎难而上,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位为学习与研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于江龙:
来到中山大学必然要回顾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革命历史,感悟先辈们的精神力量。
两位老师分享的课题,一个是人工智能与低碳技术的融合,一个是化工催化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都体现出能源系统转型创新和学科交叉的重要优势。
刘筱园:
我们通过老师的详细介绍,见证了中山大学依托国家战略需求、地区发展要求建立先进能源学院3周年来的发展,对其未来非常期待。
我们都是在前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学术成果。不管是科研成果还是思想高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会觉得容易很多,站在优秀的人的肩膀上,更容易到达目的地。
六、老师寄语
佟会玲:
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参观印象深刻的有几点:清华2007级本系校友何心在这里接待,感觉清华与其他高校的界限变模糊了,所以培养好每一位学子,他们未来走向各个岗位去发辉他们的价值就是在造福社会,所以清华大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
此外,中山大学的学生热情陪伴给同学们和我都留下深刻印象,感觉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作为清华的主人,把清华的精髓分享给他们。
最后,这里颇具人文色彩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令人震撼和思考,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清华园里成为井底之蛙,而要出门开阔视野向优秀人士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
编辑 | 富博涵 汤道强
张轶豪 陶铸
审核 | 卓昱杭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