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教育   2024-11-06 19:25   福建  



作者 | 豆包妈
来源 | 洞见父母(ID:fmczs100)
很早前,我们发过一篇文章。 

讲述一位父亲,在16岁儿子(重度抑郁症)跳楼自杀后,日日夜夜难以释怀的故事。

用父亲的话说:“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

儿子去了后,父亲不敢住在家里,不敢走进影院,也不敢走进餐馆。

因为全是儿子的影子,因为全是和儿子的回忆。 

父亲做了无数的梦,在梦里给儿子道歉:对不起,爸爸把你弄丢了。


当时,评论区一条千赞的留言,更深深刺痛了我:


乍看之下,好像很有道理!

我们小时,皮糙肉厚,家长说骂就骂,说打就打,啥事没有。

可现在的孩子,似乎格外娇贵,有点挫折就抑郁、跳楼,心理脆弱至极!

可仔细一分析你就会发现,上一代人和这一代孩子,早已是天差地别!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我想先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从2000年以后,孩子就变了。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我们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顶嘴这件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跟父母对峙了。 

我们打心底里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违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可现在呢?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最少是2个人,甚至是六个人围着他转。 

这几个人,全身心照顾她,好好听他说话,给他关爱。 

这种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小孩,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和父母、爷爷奶奶、老师都是平等的。 

既然是平等的,那你说的话,我想听就听;

你骂我,我也可以骂你;

你吼我,我自然要还嘴;

你喊我“滚”,那我也可以喊你“滚”…… 

基本上,8岁左右的小孩,就已经能熟练运用“凭什么”这三个字了。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就会觉得:小孩怎么可以这样,简直惊世骇俗,无法接受。 

高话语权带来的就是,孩子的高自尊,高独立需求。

如果父母给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忍耐,孩子就会很难受!

在父母权威下长大的孩子,却要去养育在尊重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对当代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当今的孩子,太孤独了 

写过《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一系列教育剧的作者,鲁弓引说,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觉得自己很孤独。

有孩子跟他说:叔叔,我觉得我是孤儿,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虽然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却并没有越来越精彩。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段和女儿的对话。 

李教授和女儿聊天: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
女儿却说: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你们太幸福了。

李玫瑾不解,女儿答道: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


平心而论,女儿说得确实有道理。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软件,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

可孩子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学习之外的时间,全是自由安排。 

无论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

即使挨了骂,转头就能找小伙伴疯跑疯玩,精力和情绪,永远有宣泄的地方。

再看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去的地方很远,甚至动不动就能出个国,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且精彩。

但大多数孩子,放了学,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会儿书就该睡觉了。 

家-学校-家-学校。 

太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别无选择地被圈养着。 

如同一尾小鱼,孤独地游荡在自己的鱼缸里。

物质丰富了,快乐却稀缺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焦虑、抑郁呢?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很弱

准确来说,00后是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活在电脑世界里的,现实感很弱。 

心理专家陈默,讲过这么一件事。 

两个孩子呢,都是手办爱好者,经常在网上讨论交流,聊得很顺畅。

 一来二去,俩人准备网友线下见面,坐在一起聊。

结果,两个孩子一见面,居然无话可说,一合计,得“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去网络世界里寻找价值感。 

这也就是很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 

去年接过一个咨询。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看。

她说,“老师,我女儿上的是重点高中,可我在她手机里看见这个群,这群里玩这个东西”。 

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 

现实感虚弱,造就孩子贫瘠的自我,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就曾在《互联网时代》中指出:

“现在18岁的孩子,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好像10岁的孩子。 

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然而他们的心智却更脆弱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真的是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吗?

其实,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
而是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的孩子这样。

还没长成,就要面对一重又一重的压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同龄人的社交压力、父母长辈沉重的期待……

承载了太多的心血、精力和资源,孩子们不愿辜负,也不敢辜负这份心意。

就像那句话说的: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结尾,掷地有声的喊出:救救孩子……

然后,写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成为我们家长的新难题。

面对着复杂的环境,社会的剧变,孩子的改变……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彷徨、都要焦虑、都要艰难。
可为人父母,本来就从不是易事。

父母子女一场,是我们莫大的缘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用爱、用理解、用尊重,支撑孩子,共同前行。



来源:洞见父母(ID:gh_12e5f2e66eaa),分享丰富有趣的育儿知识,让孩子少走弯路,让父母少犯错误。

学习工具
(海量学习资料都在关注后获得)

回复“预习”1-6年级语文数英预习要点

回复“朗读”收听小学1-6年级语文课文朗读

回复“点读”同步教材,英语在线点读机

回复“作文”中小学生作文素材大全

回复“成语”“谜语”查看成语大全、谜语大全

共勉! 

阅读原文有更多学习资料

e学堂
美好生活,来源学习成长。美文/知识/故事/诗歌/好书,为爸妈提供科学养育方法!
 最新文章